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血脱疾病英文名称: blood depletion疾病概述: 血脱(blood depl...
养生
疾病名称: 血脱
疾病英文名称: blood depletion
疾病概述:
血脱(blood depletion),是指短时间内大量失血或严重贫血导致阴血脱失所引起的以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甚至神志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病因包括外伤和内伤。本病救治及时、正确,预后尚好,如果有大病久病,救治不及时,预后很差。常见于西医学大量失血和重度贫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甚至神志障碍
主要病因: 外伤、内伤
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凝血检查及D-二聚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CT、B超检查、心电图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甚至神志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避免救治不及时,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
1、阳脱证
主要表现为出血量多,面色苦白,心悸气微,冷汗淋漓,四肢不温,小便量少,精神恍惚或昏迷,舌淡,脉芤或脉微欲绝。
2、阴脱证
主要表现为出血不止,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精神倦怠,四肢乏力,气短懒言,肢体麻木,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指甲色淡,舌淡嫩苔少,脉弱。
病因-总述:
本病病因有外伤和内伤,基本病机为气随血脱,病理性质属虚,病位在心,脾。
病因-基本病因:
1、外伤
主要包括跌倒、手术损伤等意外伤害,导致血管破损,大量失血,发为本病。
2、内伤
主要为久病脾胃气虚,不能统摄引起大量呕血、便血,或者女性出现血崩,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甚至神志障碍为主要特征。呕血、咯血、便血或外伤出血量多者多见。
症状-典型症状:
早期可出现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头晕目眩,脉细数等,如迁延失治,可出现突然冷汗淋漓,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甚至昏迷等危重证候,需紧急抢救,如血压上升,神志苏醒,脉象搏动有力,汗出症状缓解,小便渐多,提示病情好转。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昏倒,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
2、出血后突然昏倒,面色苍白,口唇失华,四肢不温,眼窝深陷。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出现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出现外伤了吗?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四肢乏力、小便量少、肢体麻木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5、之前有过其他疾病吗,如呕血、便血、崩漏?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等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首先应进行血尿便常规、凝血检查及D-二聚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CT、B超检查、心电图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女性患者还需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压痛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尿便常规
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有时需要动态观察。血小板在应激初始阶段上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下降。
2、凝血检查及D-二聚检查
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凝血机制紊乱。
3、血生化检查
包括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气分析、血清乳酸水平。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常规应行心电图检查。
2、诊断性腹腔灌洗和后穹窿穿刺
可检测腹腔中的血液及肠穿孔破裂到腹腔的内容物,但不能明确出血和损伤的部位。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血气胸、主动脉夹层及胃穿孔时X线胸片可有相关征象。
2、B超检查
对迅速判断游离胸腹腔积液,诊断某些特殊的实质器官损伤有较大价值。
3、CT
常用于评价腹腔内或腹膜后损伤导致的出血,脑外伤患者应行头颅CT。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心悸,汗出,肢冷,面色、唇甲苍白,甚至神志障碍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辅助检查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血虚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呕血、便血,或妇女血崩史。
2、临床表现
心悸,短气,呼吸浅快,汗出、脉微欲绝或芤,面色、口唇、指甲苍白,严重时出现肢体不温,精神恍惚或昏迷。
3、辅助检查
血尿便常规、凝血检查及D-二聚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CT、B超检查、心电图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血虚与血脱
两者均属血虚范畴,血虚多因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或久病营血内耗,或各种慢性出血,以致全身阴血匮乏,脏腑失于濡养,故见面色淡白,或萎黄不泽,头晕眼花,口唇爪甲色淡,舌淡脉细等。而血脱可由血虚发展而来,或因突然大量失血,或长期出血所致,故常可见晕厥,汗出如珠,气息低微,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与血虚证显然有别。两证虽同属“血虚”之候,但有轻重缓急之别。血虚证多为久病,纵然出血也为慢性少量出血,病轻而缓,而血脱证多为突然的大量出血。病重而急。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以益气固脱为治疗大法,阳脱应回阳救逆,阴脱应益气养阴固脱。本病可危及患者生命,应紧急输液、输血以挽救生命。
治疗-药物治疗:
1、阳脱证
(1)方药:独参汤或人参四逆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肉桂。
(3)中成药:参附注射液。
2、阴脱证
(1)方药:固阴煎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生地黄、山茱萸、黄芪、麦冬、五味子、肉桂、甘草。
(3)中成药: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治疗-相关药品:
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西医治疗
(1)扩血容量:扩容应掌握输液成分,剂量的滴注速度,遵循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的原则。
(2)药物治疗:包括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防止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提高心肺功能,预防感染等,保持酸碱平衡。并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
2、针灸治疗
足三里、合谷、内关,针刺或电针,电压10.5~14伏,频率105~120次,轻者一个电针一个穴位,重者两个电针两个穴位,适用于血脱各证。
3、推拿疗法
患者仰卧位,先用拇指指端掐入人中穴1分钟,然后掐十宣,每处20秒,接着用拇指指端按四缝,每处20秒,随后施按揉法于两侧中府、云门、内关、合谷、神门等穴,每穴1分钟,最后施掐法于双侧涌泉穴,每穴1分钟,可强刺激。
治疗-治疗周期:
血脱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血脱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救治及时,正确,预后尚好,如果有大病久病,救治不及时,预后很差。
预后-危害性:
如果病情较重,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如果病情较轻,抢救及时,治疗得当,症状可获得缓解,预后较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血脱的基础疾病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生活情志调护不当,都会引起脱证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保持口腔清洁、注意休息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注意安定情绪,尤其要避免情志过激,注意静养。
2、勿在病床前议论病情,以免影响患者情绪。
3、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以利于急救给药补液。
2、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密切关注血压的动态变化。
3、服用四逆汤、参附汤后,患者宜卧床休息。
4、静脉注射参附注射液的过程中应严格监测血压及心率的动态变化,并注意附子的毒性作用。
5、若出现乌头碱中毒的表现,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舒适,避免强光、噪音等不良刺激。
2、发生血脱患者,保持去枕平卧,下肢抬高25°左右。
3、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出气道中的分泌物。
4、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做好口腔护理。
5、大便失禁者,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以及面色、肤温、汗出、舌象等情况。
2、如果出现心悸、水肿、喘促、尿闭、呼吸微弱、脉沉细微或结代,或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不省人事等,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血尿便常规、凝血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检查、CT、B超检查、心电图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昏迷者予以禁食。一般患者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可给予扁豆、蚕豆、莲子、大枣、牛羊肉等补气养阴食品。
饮食建议:
1、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2、开始1~2天禁食或少进食,第3天开始以少量试餐开始,以后逐步增加牛奶、肉汤等,每日可进3~8餐。
3、一周后可将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进食肉沫粥、鱼米粥、蒸蛋、面条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油腻黏滞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伤和内伤有关,防止外伤及治疗原发病是预防的关健。
1、平时应起居有常,饮食有度,情志舒畅,劳逸适度。
2、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气功练习,保持身体健康。
3、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避免可导致出血的隐患,防止疾病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