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眼肌麻痹疾病英文名称: ophthalmoplegia疾病概述: 眼肌麻痹(ophtha...
养生
疾病名称: 眼肌麻痹
疾病英文名称: ophthalmoplegia
疾病概述:
眼肌麻痹(ophthalmoplegia)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指一条或数条眼肌完全或不完全功能丧失,引起眼球运动障碍或眼位异常的病理现象。它的病因复杂多样,从大脑半球、脑干、颅底、海绵窦、眶上裂到眶内的任何部位病变均可导致眼肌麻痹。本病主要表现为复视、眼性眩晕、异常投射、眼位偏斜及运动受限等。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影响正常视觉功能,降低生活质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眼科、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复视、眼位偏斜、眼球运动受限
主要病因: 因脑干病变、肿瘤、糖尿病、多发性硬化、药物副作用等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裂隙灯、CT、MRI
重要提醒: 眼肌麻痹患者应及时治疗,以免影响预后。
临床分类:
1、周围性眼肌麻痹
支配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病变引起的眼肌麻痹。包括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和展神经麻痹。
(1)动眼神经麻痹:可致上脸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及瞳孔括约肌瘫痪。主要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并有复视。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等。
(2)滑车神经麻痹:临床上少见,可致上斜肌瘫痪。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或下楼梯时出现复视。多同时合并动眼神经麻痹。
(3)展神经麻痹:可致外直肌瘫换。表现为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可伴有复视。常见于鼻咽癌颅内转移、桥小脑角肿瘤、糖尿病等。
2、核性眼肌麻痹
脑干病变致眼运动神经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损害引起眼球运动障碍的眼肌麻痹。核性眼肌麻痹与周围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类似,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可选择性地损害个别神经核团,如中脑水平动眼神经核的亚核较多且分散,病变时可仅累及其中部分核团而引起某一眼肌受累,而其他眼肌不受影响,呈分离性眼肌麻痹。
(2)常伴有脑干内邻近结构的损害,如展神经核病变常损伤围绕展神经核的面神经纤维,伴发同侧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3)核性眼肌麻痹时常可累及双侧。
3、核间性眼肌麻痹
又称内侧纵束综合征,是指脑干中连接双侧眼运动神经核的内侧纵束受损致眼球协同运动障碍的眼肌麻痹。根据损伤部位不同,核间性眼肌麻痹可分为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4、核上性眼肌麻痹
又称中枢性眼肌麻痹,指大脑皮质眼球同向运动中枢或其传导束损害,致双眼同向注视运动障碍的眼肌麻痹。本病具有三个特点,即双眼同时受累、无复视以及反射性运动仍保存,患者双眼不能随意向一侧运动,但该侧突然出现声响时,双眼可反射性转向该侧。临床可表现为侧方凝视麻痹和垂直凝视麻痹。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眼肌麻痹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无具体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不同类型的眼肌麻痹好发于不同的人群,比如老年人、多发性硬化患者、脑卒中患者以及有脑干血管病、炎症和肿瘤等疾病的患者。
病因-总述:
眼肌麻痹的病因复杂多样,可由从大脑半球、脑干、颅底、海绵窦、眶上裂到眶内的任何部位病变所引起,但不同类型的眼肌麻痹的常见病因又有所差异。
病因-基本病因:
1、周围性眼肌麻痹
(1)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等。
(2)滑车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多同时合并动眼神经麻痹。
(3)展神经麻痹:常见于鼻咽癌颅内转移、桥小脑角肿瘤、糖尿病等。
2、核性眼肌麻痹
脑干病变(血管病、炎症、肿瘤等)是引起核性眼肌麻痹的常见原因。
(1)脑干卒中:最常见。可能是位于动眼神经核群中线区域尾部的中央尾核发出纤维支配双侧上脸提肌,而上直肌亚核发出纤维支配对侧上直肌,故核性病变可致眼肌麻痹伴双侧上睑下垂或对侧上直肌麻痹。多数因病灶较大,累及周围结构而合并其他脑干受损的症状与体征。
(2)脑干脑炎:是发生于脑干的炎症,病因不清,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或炎性脱髓鞘有关,临床上可以眼肌麻痹为首发症状,也可累及其余多组脑神经,同时出现长传导束及小脑受损的表现,可以伴或不伴肢体力弱。
(3)脑干的其他病变:如肿瘤等累及相应的神经核时也会出现类似的表现。
3、核间性眼肌麻痹
包括多发性硬化、脑积水、肿瘤、营养和代谢性疾病以及脑干血管病等。
(1)脑干血管病:是引起核间性眼肌麻痹的常见原因之一,尤以脑于梗死最为常见。
(2)多发性硬化:是年轻人中引起核间性眼肌麻痹的常见原因之一,是其特征性体征。
4、核上性眼肌麻痹
(1)侧方凝视麻痹:额中回后部的皮质侧视中枢,司眼球水平同向运动,其病变时,可产生凝视麻痹,破坏性病变可致双眼向病灶侧共同偏视,见于脑出血;刺激性病变可致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见于癫痫。脑桥的皮质下侧视中枢,位于展神经核附近的脑桥旁中线网状结构,发出的纤维到达同侧的展神经核和对侧的动眼神经内直肌核,司双眼同侧注视,并受对侧皮质侧视中枢控制。其破坏性病变可致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刺激性病变可致双眼向病灶侧共同偏视。
(2)垂直凝视麻痹:上丘是眼球垂直同向运动的皮质下中枢,上丘上半司眼球的向上运动,上丘下半司眼球的向下运动。因此上丘病变时,可引起眼球垂直运动障碍。当上丘上半损害时,出现双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称为帕里诺综合征,又称四叠体综合征,常见于松果体区肿瘤;当上丘上半刺激性病变时,可出现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称动眼危象,见于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或服用酚噻嗪类药物副作用;当上丘下半损害时,可引起两眼向下同向注视障碍。
症状-总述:
眼肌麻痹主要表现为复视、眼位偏斜、眼球运动受限等,并伴有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眼球震颤等表现,具体与临床类型有关。
症状-典型症状:
1、周围性眼肌麻痹
(1)动眼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并有复视。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或下楼梯时出现复视。
(3)展神经麻痹:表现为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可伴有复视。
2、核性眼肌麻痹
(1)中脑大脑脚病变:破坏动眼神经核,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但因动眼神经核是由多核组成,故表现为不完全的动眼神经瘫,多数瞳孔并不散大,上脸下垂亦不显著。此时病变破坏锥体束,可出现病变对侧肢体瘫及巴宾斯基征阳性,此征称为大脑脚综合征或韦伯综合征;如病变损伤红核,可出现病变同侧动眼神经瘫,对侧肢体小脑性共济失调,称为克洛德综合征;有时病变侵犯黑质,则可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瘫,对侧半身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或震颤,称为本内迪克综合征。
(2)脑桥病变:展神经核位于脑桥,当脑桥腹外侧部病变时,病变除破坏展神经核外,尚可累及面神经核及锥体束。表现为病变同侧展神经和面神经瘫,对侧偏瘫及锥体束征(巴宾斯基征阳性),此征称为米亚尔-居布勒综合征。当病变位于脑桥被盖,可损害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内侧纵束及结合臂,其症状除同侧展神经瘫、面神经瘫外,尚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两眼注视病灶对侧,病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此征称为雷蒙-塞斯唐综合征。
3、核间性眼肌麻痹
(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表现为两眼向病变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外展时伴有眼球震颤,辐辏反射正常。由于双侧内侧纵束位置接近,同一病变也可使双侧内侧纵束受损,出现双眼均不能内收。
(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表现为两眼向病变同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内收正常;刺激前庭患侧可出现正常外展动作,辐辏反射正常。
4、核上性眼肌麻痹
表现为双眼共同偏视或凝视麻痹。破坏性病变表现为向病灶侧共同偏视,刺激性病灶表现为两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
症状-并发症:
患者可因原发病不同,而合并头痛、发热、高血糖等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复视、眼位偏斜、眼球运动受限。
2、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震颤。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出现上述情况须及时就医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以到眼科或者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症状?
3、症状近期有无加重?
4、您有其他疾病么?
5、之前就诊过吗?是何诊断?
6、怎样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确诊吗?
2、我为什么会这样?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疗?这些治疗方法能报销吗?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多长时间能好?好了还会复发吗?
7、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复视、眼位偏斜、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通过体格检查了解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常规、血生化、裂隙灯、CT或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眼部检查
医生会通过仪器对眼睛进行彻底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比如上脸下垂、眼球活动受限等。
2、其他
医生还会对全身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偏瘫、巴宾斯基征等,以便进行分型。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可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有无感染等情况。
2、血生化
主要包括肝功、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等。医生可通过血中某些代谢物浓度的变化,了解体内的代谢或功能状况。
检查-其他检查:
裂隙灯全称“裂隙灯显微镜”,是眼科使用最频繁的一种光学设备。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可以清楚地观察眼睑、结膜、巩膜、角膜、前房等部位,可确定病变的位置、性质、大小及其深度。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通过CT、MRI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血管病、肿瘤、动脉瘤等疾病,怀疑重症肌无力者还需通过胸CT检查排除胸腺瘤。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有脑干病变、肿瘤、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等病史,出现复视、眼位偏斜、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并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裂隙灯、CT、MRI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眼肌麻痹的最佳治疗时期是发病后3个月,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比如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
治疗-药物治疗:
1、抗感染治疗
对于感染引起的眼肌麻痹,可通过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2、降糖治疗
对于糖尿病引起的眼肌麻痹,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胰岛素、二甲双胍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其他
患者还可以使用一些维生素B1、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胰岛素、二甲双胍、维生素B1、甲钴胺
治疗-手术治疗:
当眼肌麻痹因肿瘤而引起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一些患者还可以配合中医治疗,通过辨证选用合适的汤药以及针灸穴位。针灸可以酌情选择足三里、合谷、风池穴等。
预后-一般预后:
眼肌麻痹的预后主要与其病因、病变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如及早经积极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若治疗不及时,病变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正常视觉功能,降低生活质量。
预后-危害性:
若治疗不及时,病变可能逐渐加重,影响正常视觉功能,对工作、生活等造成不便。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达到治愈。
预后-复发性:
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眼肌麻痹可能会复发。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用眼,最大限度的促进疾病的恢复,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对于疾病的康复、预防复发有重要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复视、眼位偏斜、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患者常出现烦躁、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当注意对症状较重患者的陪护,帮助患者尽可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生咨询。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眼部感染,导致视力下降。
2、定时休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用眼。
3、患病期间应避免强体力劳动,以室内慢节奏活动为好。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了解疾病恢复情况。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多进食富含蛋白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优质动物蛋白质,如鸡蛋等。
2、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
2、忌食辛辣刺激、煎炸的食物。
预防措施:
眼肌麻痹的病因复杂多样,不易预防,但积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减少本病的发病几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