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胰瘅疾病英文名称: pancreas dan疾病概述: 胰瘅(pancreas dan)...
养生
疾病名称: 胰瘅
疾病英文名称: pancreas dan
疾病概述:
胰瘅(pancreas dan),是指以急起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尿、血淀粉酶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蛔虫上扰等有关。本病预后视病情轻重而异,病轻者多可治愈,病重者可合并多种急危病症而危及生命。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胰腺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胰腺
常见症状: 急起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尿、血淀粉酶增高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蛔虫上扰
检查项目: 血、尿淀粉酶测定、血清脂肪酶测定、血清标志物测定、血清钙测定、血糖测定、动脉血气分析、B超、X线检查、CT和MRI
重要提醒: 如果突然出现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避免病情发展出现厥脱危侯。
临床分类:
1、肝郁气滞证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阵痛或窜痛,恶心,呕吐,腹胀,发热,便秘,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紧。
2、食滞胃肠证
主要表现为脘腹胀痛阵作,嗳气酸馊,恶心欲呕,发热口渴,大便不爽而臭秽,舌苔腐腻,脉弦滑。
3、胃肠积热证
主要表现为全腹痛,胀满拒按,发热,口渴欲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4、湿热中阻证
主要表现为上腹胀痛、拒按,恶心呕吐,发热,或见身痛发黄,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死亡率:
大多数急性胰腺炎的病程具有自限性,但有20%~30%的患者其临床经过凶险,预后不良,总体病死率为5%~1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其中女性略多于男性。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蛔虫上扰等有关。基本病机为肝胆、脾胃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常。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由于暴饮暴食,嗜食肥腻、煎炸,或长期饮酒,损伤肝脾,积滞于中,化湿生热,发为本病。
2、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恼怒发作,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升降失常,出现腹痛,呕吐,发为本病。
3、感受外邪
风寒湿邪侵入腹中,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气机阻滞,传导失职,腑气不通,发为本病。
4、蛔虫上扰
素有虫积,蛔虫窜入肝胆,肝胆蕴结,胰腑中焦气液不得宣泄,气滞湿阻壅塞,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以急起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尿、血淀粉酶增高为主要表现。常在暴食或酗酒后发病,极少数起病急骤,甚至无明显症状而猝然死亡。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
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于饱餐或饮酒后发生腹痛,疼痛常位于左上腹、中上腹或右上腹,有时呈束带状横位性腹痛,并向两侧腰部、背部放射,疼痛有似钝痛、钻痛,或似刀割样剧痛,轻重不一。腹痛为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剧。
2、恶心、呕吐
腹痛开始即可出现,呕吐后腹痛不缓解为其特点。呕吐物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甚至可吐出胆汁或酱色液体。
3、黄疸
一般较轻,多在病后1-2天出现,数日内即可消退,数日不退或黄疸出现较晚,多由胆道疾患引起。
4、全身症状
多有中度发热,少数为高热或高热持续不退,严重者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肢厥冷汗,手足青紫,或见抽搐,血压下降。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如果出现满腹剧痛,高热持续不退,或见烦躁不安等。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突发脘腹中部或偏左、偏右出现腹痛,疼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
2、或者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脘腹中部或偏左、偏右出现腹痛的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除上述症状外,还有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其他不适症状吗?
3、之前患有其他疾病吗?
4、平时体质如何?大小便正常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6、饮食状况如何,有饮食不节,或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7、平时休息如何,会经常熬夜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突然脘腹中部或偏左、偏右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需要手术治疗吗?
6、如果药物治疗,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血、尿淀粉酶测定、血清脂肪酶测定、血清标志物测定、血清钙测定、血糖测定、动脉血气分析、B超、X线检查、CT和MRI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以及呕吐时声响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汗出、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脏器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尿淀粉酶测定
是常用而主要的诊断方法。血清淀粉酶一般于发病2小时后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5天后逐渐下降;尿淀粉酶于发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达到高峰,持续1~2周才缓慢下降。但注意与其他急腹症所引起的淀粉酶增高相鉴别,例如胃肠道穿孔、急性肠梗阻、胆道疾病、异位妊娠等。
2、血清脂肪酶测定
是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血清脂肪酶一般于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7~10天后逐渐下降,故对早期诊断的意义不大,但当血清淀粉酶活性已经下降至正常,或其他原因引起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者,此时做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具有互补性。
3、血清标志物测定
临床推荐采用C反应蛋白测定,发病后72小时CRP>150mg/L提示胰腺有坏死感染的可能。
4、血清钙测定
一般于发病2~3天后血钙降低,这与脂肪组织坏死与组织内皂化斑的形成有关。
5、血糖测定
早期血糖升高为机体的应激反应或/和胰高血糖素的代偿分泌所致,一般为轻度升高。后期由于胰岛细胞坏死,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
6、动脉血气分析
是治疗过程中务必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动脉血气分析可反映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早期诊断呼吸功能不全具有重要价值。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
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一般在发病初期的24~48小时行B超检查,可发现胰腺肿大和胰周积液等征象。
2、X线检查
胸片可显示左肺下叶不张,左侧膈肌拾高,左侧胸腔积液等征象;腹部平片可见十二指肠环扩大、充气明显及出现哨兵肠袢和横结肠截断等征象。
3、CT和MRI
临床推荐CT扫描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标准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于胰腺及其胰周组织坏死的判断,有必要行增强CT或动态增强CT。MRI检查可提供与CT相同的诊断信息。CT检查不仅为临床确诊提供客观依据,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决策。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急起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尿、血淀粉酶增高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小便症状的胆石、胆瘅、肠结、胃疡、胸痹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居多,女性略多于男性。多有慢性肝胆病史,常在暴食或酗酒后发病。
2、临床表现
突发性腹痛为主要表现,位于脘腹中部或偏左、偏右,疼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取弯腰曲腿可稍减。伴腹胀,恶心呕吐,呕吐甚者可吐出胆汁或酱色液体。病情笃危者可满腹剧痛,高热持续不退,或见烦躁不安等。
3、辅助检查
血、尿淀粉酶测定、血清脂肪酶测定、血清标志物测定、血清钙测定、血糖测定、动脉血气分析、B超、X线检查、CT和MRI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胆石、胆瘅
右上腹疼痛,常放射至右肩部,多有右上腹绞痛史。B超、X线胆囊造影可明确诊断。血清淀粉酶不升高,尿淀粉酶正常。
2、肠结
腹痛为阵发性,腹胀,不排便不排气,肠鸣音亢进,并有气过水声,腹部透视可见液气平面。血清淀粉酶不升高,尿淀粉酶正常。
3、胃疡
穿透性或穿孔性胃疡多有胃疡病史,腹痛突然加剧,腹肌板紧,膈下有游离气体,血清淀粉酶不升高,尿淀粉酶正常。
4、胸痹
多为中老年人,有胸痹病史,可有上腹剧痛,同时伴胸痛、胸闷或胸前区压迫感。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图像。血、尿淀粉酶正常。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根据具体分型、分期和病因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中医以通腑泻热,祛邪外出为治疗大法,配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解毒通络等治法。
治疗-药物治疗:
1、肝郁气滞证
(1)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清胰汤加减。
(2)常用中药:炒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川芎、厚朴、大黄、芒硝、虎杖、甘草。
2、食滞胃肠证
(1)方药:清胰汤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黄芩、胡黄连、厚朴、枳壳、木香、大黄、芒硝。
3、胃肠积热证
(1)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黄芩、制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大枣。
4、湿热中阻证
(1)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2)常用中药:神曲、枳实、槟榔、大黄、黄连、黄芩、木香、白术、茯苓、泽泻。
治疗-相关药品:
胰胆舒颗粒、气滞胃痛颗粒、肠胃舒胶囊、四磨汤口服液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不能明确病因的其他急腹症,而腹膜刺激征较为明显者。
(2)暴发性胰腺炎经短时间积极地非手术治疗而多器官功能障碍仍不能得到纠正者。
(3)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经常规治疗无效者。
(4)伴有胆总管下端梗阻或胆道感染者。
(5)并发胰腺及其周围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者。
(6)合并胃肠道穿孔、大出血或胰腺假性囊肿>6cm者。
2、手术方式
通常采用坏死组织清除术加腹腔引流术。通常采用坏死组织清除术加腹腔引流术。
治疗-其他治疗:
1、中医外治
可以辅以局部外敷药。行之有效的局部外敷药物有活血止痛散,大黄、青黛、乳香、没药、王不留行、菖蒲、研末,以鸡蛋清调敷。或栀黄散:生大黄粉、生山栀子粉、冰片少许,用蓖麻油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痛处。急性重症胰腺炎、胰腺脓肿或囊肿者,可辅以如意金黄散或芒硝于腹部外敷。
2、针灸治疗
一般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酌情选用针刺疗法。取足三里、下巨虚,呕吐重者加内关,疼痛重者加上脘、中脘;强刺激,留针1小时,亦可用电针,每日2~3次。或者取胆、胰、交感、神门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
治疗-治疗周期:
胰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胰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发病突然,变化迅速,病势凶险。一般经过及时有效治疗,多数患者可转危为安。若治疗不及时,或未能正确施治,病情进展快速、易引起厥脱危证。
预后-危害性:
病重者可合并多种急危病症而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病情较轻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治疗,多数可转危为安。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胰瘅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生活起居调摄不当,可能引起本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同时,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休息,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规律生活,避免过度紧张。
2、平时可听舒缓音乐,以转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疼痛有无减轻,疼痛性质和特点有无改变。
2、镇痛药物种类甚多,应根据病情、疼痛性质和程度选择性给药。
3、腹痛剧烈者,可遵医嘱给予哌替啶等,但反复使用可致成瘾。禁用吗啡,以防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2、注意口腔气味,必要时行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清洁。
3、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及加重损害。
4、平素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禁止高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5、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避免活动和精神紧张。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及放射部位,有无高热不退、腹肌强直、肠麻痹等。
2、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寒热,皮肤色泽。
3、如果出现高热寒战,上腹剧痛,腹肌紧张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或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尿淀粉酶测定、血清脂肪酶测定、血清标志物测定、血清钙测定、血糖测定、动脉血气分析、B超、X线检查、CT和MRI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急性期禁食水,待腹胀腹痛消失,血尿淀粉酶正常后3-5天,可试饮温水,无不适6小时后进米汤或面汤,少食多餐,1周后改面条、稀饭,两个月后进食低脂低蛋白饮食,禁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饮食建议:
1、肝郁气滞证患者宜食疏肝理气的食品,如佛手、山楂、山药、萝卜、生姜等。
2、湿热中阻证患者宜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芹菜、豆芽、梨、西瓜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以免聚湿生痰。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蛔虫上扰等有关,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避免进食不洁饮食,不暴饮暴食及进食寒冷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在腹痛病因未查明前,宜留院观察,以免病情变化延误治疗。
3、保持心情舒畅,饮食起居有常,避免过度劳累。
4、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包括蛔虫病等,定时复查。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