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阴道瘘疾病概述: 阴道瘘是指女性阴道与附近器官(主要有尿道、膀胱、直肠、输尿管)之间存在...
养生
疾病名称: 阴道瘘
疾病概述:
阴道瘘是指女性阴道与附近器官(主要有尿道、膀胱、直肠、输尿管)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是女性生殖道瘘之一。临床表现以阴道排便、排气、漏尿为主,还可出现阴道瘙痒、渗液等情况。本病由各种因素导致,如分娩损伤、癌细胞侵犯、放射性损伤、手术不当导致损伤等,其中手术不当和分娩是造成女性生殖道瘘最主要的原因。本病目前可治愈,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最常见。但若未及时规范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肠梗阻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肛肠外科、妇科
发病部位: 阴道、膀胱、尿道、肠、输尿管
常见症状: 阴道排便、排气、漏尿
主要病因: 本病由各种因素导致,如分娩损伤、癌细胞侵犯、放射性损伤、手术不当导致损伤等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B超检查、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内镜检查、亚甲蓝试验
重要提醒: 如果女性出现阴道排便、排气、漏尿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临床分类:
阴道瘘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直肠阴道瘘、膀胱阴道瘘、输尿管阴道瘘和尿道阴道瘘。
1、直肠阴道瘘
这是一种异常通道,连接阴道和直肠。这可能导致粪便或气体通过阴道排出,或者阴道感染。
2、膀胱阴道瘘
这是一种阴道和膀胱之间的异常通道。这可能导致尿液通过阴道排出,或者反复的阴道感染。
3、输尿管阴道瘘
这种瘘的出现较为罕见,连接的是阴道和输尿管。可能会导致尿液通过阴道排出。
4、尿道阴道瘘
这是一种阴道和尿道之间的异常通道。症状与膀胱阴道瘘类似,可能会导致尿液通过阴道排出,以及反复的阴道感染。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胎儿过大的产妇
由于胎儿过大,在生产过程中易出现难产或产程过长的情况,造成胎儿长时间的挤压阴道、膀胱、直肠等部位而造成损伤。另外,因胎儿过大出现分娩伤(如三度会阴撕裂),以及后期处理或护理不当导致局部感染出现炎症反应的产妇,易得本病。
2、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
如克罗恩病患者。由于疾病存在炎症,易因炎症反应控制不佳而引发肠道溃疡、穿孔等问题,继而导致本病发生。
3、癌症患者
癌症患者需长期接受放射治疗,这种长期的放射线照射会造成阴道、膀胱等部位正常细胞损伤,加之放疗后组织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或丧失;另外,癌细胞(如宫颈癌细胞)会侵犯阴道、膀胱等器官,因肿瘤细胞生成太快,引起血供相对不足,部分肿瘤细胞因缺血坏死或肿瘤组织容易出血感染,导致组织破溃,而引发本病。
4、车祸伤员
车祸会造成身体脏器的损伤,当伤及阴道、直肠等,易引发本病。
5、行盆腔手术者
如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可能因医生操作不当而导致阴道、膀胱等器官损伤而引发本病。
病因-总述:
阴道瘘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如分娩损伤、癌细胞侵犯、放射性损伤、手术不当、先天畸形以及穿入伤等创伤性损害。此外,感染、肠道炎症性疾病也可诱发本病。
病因-基本病因:
1、分娩损伤
当出现难产、产程过长情况时,阴道、膀胱、直肠等易受到挤压造成损伤,从而引发本病。
2、癌细胞侵犯
如宫颈癌等盆腔恶性肿瘤,随着病情的恶化,癌细胞会侵犯其他器官,如阴道和膀胱、直肠等,造成这些器官与阴道之间出现异常通道,而引发本病。
3、放射性损伤
常见于妇科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后,如宫颈癌患者。由于放射治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正常细胞,加上放疗区域组织的自愈能力极差,阴道、膀胱、直肠等组织受损严重,从而引发本病。
4、手术不当
在手术过程中(如全子宫切除术、宫颈癌根治术、剖宫产),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其他临近器官(如尿道、膀胱、直肠、输尿管)与阴道之间出现相通的异常通道,而引发本病。
5、先天畸形
胎儿在孕期中存在发育异常,导致阴道与其他邻近器官(如尿道、膀胱、直肠、输尿管)之间存在异常通道,而引发本病。
6、穿入伤等创伤性损害
因子弹、利器等深入体内,或者是车祸等,造成阴道、膀胱、直肠等创伤,从而引发本病。
症状-总述:
患者的阴道与邻近器官(如尿道、膀胱、直肠、输尿管)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此类患者日常生活中可见阴道会不受控制地排便、排气、漏尿等,外阴和阴道因受这些刺激而容易出现炎症。
症状-典型症状:
1、阴道排便、排气
当阴道与直肠之间存在异常通道,直肠中的气体和粪便会通过这个通道进入阴道,从而出现阴道排便、排气的症状。但若异常通道较小,且粪便干燥时,仅存在阴道排气症状,而无阴道排便。
2、阴道漏尿
当阴道与膀胱、尿道、输尿管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尿液可通过这个通道进入阴道不时地流出,无法控制。漏尿多少与通道开口大小、位置高低以及人体体位(如平卧、站立)有关。
症状-并发症:
1、阴道炎
由于阴道与直肠、膀胱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导致阴道长期被粪便、尿液等污染,从而引发细菌性感染,出现阴道瘙痒、渗液等不良情况。
2、尿道感染
细菌性感染可能累及泌尿系统而引发尿道感染,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
3、肠梗阻
病情发展严重时,会引发肠道炎症、肠粘连等,出现排便不畅、腹痛等症状。
症状-伴随症状:
因存在输尿管阴道瘘、膀胱阴道瘘、直肠阴道瘘等,导致阴道长期浸泡于尿液或受到粪便等刺激,引发细菌性感染而出现阴道瘙痒、渗液、外阴皮疹等情况。另外,细菌性感染还可能累及尿道和肠道而出现尿痛、尿急、尿频及排便不畅等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腹痛及低热的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阴道排便、排气、漏尿;
2、反复出现外阴阴道瘙痒、渗液、皮疹等炎症感染表现;
3、腰痛、腹痛、恶心、低热、血尿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优先考虑去妇科。
2、若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可考虑去泌尿外科。
3、若出现排便不畅、腹痛等症状可考虑去肛肠外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患者在就诊时尽量着易于穿脱的衣服,以方便医生检查。
2、患者在检查前尽量清淡饮食,不要大吃大喝。
3、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具体表现为哪里不舒服?有多久了?
2、您平时会出现阴道不能控制的排气或大便从阴道排出的症状吗?
3、除了这些症状您还有其他不适吗,如阴道瘙痒、白带增多?
4、您有过生育史吗?生过几个孩子?做过几次流产?
5、您平时的月经正常吗?有痛经的症状吗?末次月经是什么时候?
6、您既往出现过这种情况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的?
7、您在出现这些症状前有过会阴部的外伤吗?
8、您有肿瘤病史吗?做过放疗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症状严重吗?
3、我需要住院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现在需要用怎样的手段治疗?能治愈吗?
5、这些治疗方法对我有什么风险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7、回家后我应该注意什么?
8、如果需要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对于有阴道排便、排气、漏尿等临床表现前来就医的患者,医生首先会对其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判断是否有瘘道。之后会建议患者B超检查、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内镜检查、亚甲蓝试验等。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可通过观察外阴部是否存在皮疹、渗液等情况,阴道有无排便、漏尿等情况,可帮助确诊本病。
2、指诊
阴道或直肠指诊,查看是否存在异常通道,以及确定通道开口位置,若存在可确诊为本病。
检查-其他检查:
1、亚甲蓝试验
医生可在患者阴道内放置纱布,直肠内注入亚甲蓝10ml,几分钟后取出纱布观察是否蓝染可确定有无阴道瘘。
2、内镜检查
如膀胱镜、阴道镜,可直观地观察阴道、膀胱、输尿管等是否存在异常通道,并确定其位置及大小,帮助确诊本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
主要分为腹部B超和阴道B超。腹部B超可帮助了解膀胱是否充盈(500毫升左右的尿液),观察阴道与膀胱之间有无回声通道。另外,还可通过阴道B超可帮助确认阴道与其他周围器官(如直肠、膀胱)之间是否存在异常通道。若存在膀胱不充盈、阴道与膀胱、直肠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即可确诊为本病。
2、X线检查、CT检查
在X线检查或CT检查中使用造影剂增强显影可观察直肠、膀胱等器官与阴道间是否存在异常通道,若存在,可确诊为本病。另外,还可帮助确认瘘口(直肠、膀胱等器官与阴道之间的异常通道)的位置、大小和走向,帮助后续治疗。
3、MRI检查
可帮助确认阴道与相邻的器官(如膀胱、直肠、输尿管)之间是否存在异常通道,并确定其部位、大小、高低等,若存在可确诊本病,并协助后续治疗。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仔细询问女性患者的病史,如外伤史、分娩史等,结合粪便、气体、尿液等从阴道排出的典型症状,一般很容易诊断。然后结合B超检查、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内镜检查等结果,能够更准确地确定瘘道的位置。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可治愈,综合患者的瘘口大小、位置等制定治疗方案,最常见的方法是手术治疗。另外,部分患者(如瘘口直径小、炎症较轻的单纯性阴道瘘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将其治愈,但较少。经过及时且正规地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治疗-药物治疗:
暂无特效药。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1、微创手术
(1)适用于绝大多数的阴道瘘患者。
(2)联合腹腔镜、阴道镜,经腹腔或阴道进行治疗。首先,确定瘘口的位置、数量、大小后,然后缝合瘘口。最后,检查瘘口关闭情况,对创口进行消毒,完成手术。其中,单纯性直肠阴道瘘患者还可利用直肠侧为高压端,将游离的直肠黏膜瓣覆盖在直肠侧的瘘口上,而阴道侧瘘口则处于保持开放状态的方法修补瘘口。
(3)优点:瘘口暴露较好,易操作;手术创面小,可降低感染的风险。
(4)缺点:手术过程中,牵拉和修补时会造成其他部位(如阴道壁)的损伤。
2、开放性手术
(1)适用于瘘口周围存在粘连情况、瘘口位置较高等微创手术难以操作的患者。
(2)打开腹腔找到瘘口,然后缝合瘘口,并处理其他不良情况。
(3)优点:能直观暴露瘘口,且较好地修补瘘口;解决瘘口周围组织的粘连等不良问题,提高预后效果。
(4)缺点:由于手术部位较狭小,操作较为困难,会导致其他组织损伤;切口较大,需特别注意伤口出血情况,若护理不当易出现感染,出现伤口发红、渗液等不良情况。
治疗-其他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瘘口直径小(如膀胱阴道瘘瘘口<3mm)、炎症较轻的单纯性阴道瘘患者。如膀胱阴道瘘患者可采用导尿管排尿,直肠阴道瘘患者可通过肠外营养、脓肿引流,并加用抗生素缓解炎症反应,改善瘘口环境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与患者病情、治疗干预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经及时正规治疗后可治愈,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1、由于会出现阴道排便、排气、漏尿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
2、本病若未及时且规范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肠梗阻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对于程度较轻的膀胱阴道瘘患者,有自愈可能。
预后-治愈性:
本病通过积极治疗,一般可治愈。
日常-总述:
阴道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还要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长期的阴道排便、排气、漏尿等会导致患者生活不便、自尊心受损、工作受限、家庭冷落、与社会隔绝,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心理障碍等表现。
(2)由于患者多次进行手术治疗,对手术及术后结果存有畏惧及担忧情绪。
2、护理措施
(1)对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家属术前要帮助患者建立良好心态,使其充满信心的迎接手术,同时又要帮助患者做好手术失败及术后尿失禁的心理准备。
(2)必要时家属可请心理科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消除患者的不适感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定时排便,避免排便时久坐。
2、注意阴部清洁,每日使用温开水清洗外阴,避免感染。
3、每天清洗更换内裤,放在太阳下暴晒。
4、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和劳累。
5、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定期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对疾病恢复有一定积极作用。
日常-病情监测:
监测阴道排便、排气、漏尿等情况,可判断病情是否痊愈。
日常-复诊须知:
谨遵医嘱定期复诊,不适随诊。
日常-术后护理:
1、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若存在需及时报告给医生。
2、术后24小时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防止伤口开裂及伤口感染,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切不可自行处理。
3、术后按照医嘱在麻药消退后尽早进行下床活动,能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并且能够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
饮食调理: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患者宜食富含纤维素以及有润肠作用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建议:
1、宜摄取具有润肠作用的食物,如梨、香蕉、蜂蜜等。
2、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3、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减少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禁食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少吃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等。
预防措施:
阴道瘘可以预防,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普通人群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清淡饮食。
(2)保持外阴部和肛门处的清洁,防止细菌性感染。
(3)适当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2、高危人群预防
(1)高危人群的预防方法应因人而异,如行盆腔手术者应规范手术操作,尽可能的避免造成阴道、直肠、膀胱等器官的损伤。
(2)孕妇应注意均衡营养,避免胎儿过大。
(3)肠道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的患者应及时规范治疗,减少因炎症而引发本病的可能。
(4)对于已行手术治疗的本病患者应定期随访,综合评估病情发展,及早发现问题,预防复发。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