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阴虚发热疾病别名: 阴虚内热疾病概述: 阴虚发热是一种病证名,指各种原因导致的阴精亏虚,...
养生
疾病名称: 阴虚发热
疾病别名: 阴虚内热
疾病概述:
阴虚发热是一种病证名,指各种原因导致的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出现的发热,临床上以午后潮热、夜间发热、手足心热为主要表现,并伴有烦躁、盗汗等症状,多见于西医的结核等慢性疾病。 患者在治疗上应以滋阴清热为基本原则,并通过服用中药、中成药等方法调整机体状态,缓解不适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午后潮热、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面部潮红、烦躁、盗汗、口干咽燥
主要病因: 久病体虚、过度劳累、情绪抑郁、误用温燥的药物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肿瘤标志物检查、胸部X线检查、CT检查
重要提醒: 阴虚发热患者应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以促进机体康复。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阴虚发热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结核等慢性疾病患者。
病因-总述:
阴虚发热主要见于阴虚体质,此外,热病时间过长、过度劳累、情绪抑郁、治疗过程中错误或过多使用温燥的药物等,均可能造成阴液过度损耗,从而导致阴液亏损不能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阴虚发热。
症状-总述:
阴虚发热患者主要表现为午后潮热(自觉午后热感从面或胸蔓延至全身)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面部潮红,或伴有烦躁、盗汗(夜晚睡觉出汗)、口干咽燥、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质干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症状-并发症:
随病情发展,阴虚内热可导致血液、津液稠厚,运行不畅,引起瘀血形成,出现虚实夹杂的发热。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反复出现午后潮热、夜间发热、手足心热;
2、伴烦躁、盗汗、口干咽燥;
3、伴腰膝酸软等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体温测量等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怀疑肿瘤、结核病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近期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发热多久了,有什么特点?是一直发热,还是间断性的发热?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比如盗汗、头晕、手心发热等?
3、有没有什么基础病,比如肿瘤、糖尿病、肺结核等?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6、最近作息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
7、平时饮食、情绪情况如何?
8、就诊前进行过治疗吗?怎么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
2、为什么会发热?
3、需要做什么检查吗?
4、怎么治疗?需要住院吗?
5、服用中药期间应该注意什么?
6、平时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午后潮热、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盗汗、口干咽燥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检查以及体温测定,之后可能建议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肿瘤标志物检查、胸部X线、CT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了解其一般情况。
2、闻诊
医生会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医生会通过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月经、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了解其病情进展的具体过程。
4、切诊
医生会通过切脉,来明确脉象特点。
5、体温测量
医生会通过监测体温,了解患者的体温变化。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会通过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数目,判断患者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
2、尿常规
医生会通过尿常规检查,判断患者有无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情况。
3、血培养
通过将新鲜离体的血液标本接种于营养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培养,有助于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4、肿瘤标志物检查
医生会通过该检查,初步判断患者有无肿瘤,从而排除晚期肿瘤导致的癌性发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
医生会通过胸部X线检查,排除呼吸系统感染,特别是肺部疾患引起的发热。
2、CT
医生可通过CT检查,进一步了解肺部、颅内病变情况,从而确定病因。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有午后潮热、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盗汗、口干咽燥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血常规、血培养、肿瘤标志物检查、胸部X线、CT等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与血虚发热、气虚发热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血虚发热
主要表现为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多伴有头晕眼花、面色苍白且少有光泽、口唇和指甲的颜色淡而无光、身倦乏力、心悸不宁等症状,舌质淡,脉细弱。
2、气虚发热
主要表现为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患者多抵抗力差,容易感冒。还可伴有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等症状,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治疗原则:
阴虚发热患者的治疗应以滋阴清热为基本原则,可采取服用中药、中成药以及针刺等方法,以尽快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治疗-对症治疗:
阴虚发热患者可根据症状不同,在清骨散原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减。
1、盗汗明显的患者,可去青蒿,加用牡蛎、浮小麦、糯稻根。
2、阴虚症状严重者,可加用玄参、生地黄、制首乌。
3、出现失眠者,可加用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
4、兼见头晕气短、体倦乏力者,可加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
治疗-药物治疗:
1、方药
清骨散加减,常用中药包括银柴胡、胡黄连、知母、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甘草等。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河车大造丸等。
治疗-相关药品:
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河车大造丸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患者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针刺涌泉穴、太溪穴、肾俞穴、合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改善机体状态。
预后-一般预后:
阴虚发热的预后与原发病类型、患者的体质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恰当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若无基础疾病,则预后一般较好;若伴有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则预后一般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患者会出现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盗汗等症状,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2、若诊治不及时,患者可能出现虚实夹杂、阴阳两虚的情况,增加治疗难度。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实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阴虚发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情绪、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及遵医嘱定期复查,以尽快改善病情。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不得随意增减药量或擅自停药,中药汤剂宜温服。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4、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防止复感外邪。
5、睡前可用糯稻根须煎剂擦身或沐浴,避免棉被太厚。
6、注意控制性生活频率,避免过度行房。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发热的时间、程度、诱因、规律、神志、肤温、面色、舌苔、脉象等。若患者出现身热烦躁,反而想盖衣被,精神萎靡,面色浮红、时隐时现等真寒假热的表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能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适当调整用药。
饮食调理:
阴虚发热患者应保持清淡、细软、易消化的饮食,尽量避免吃一些油腻、煎炸、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免进一步损耗阴液,加重病情。
饮食建议:
1、患者宜吃一些具有养阴清热功效的食物,比如乌鸡、鸭肉、银耳、海参、白芍、枸杞子等。
2、患者宜多食具有生津功效的食品,比如雪梨、甘蔗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温燥辛辣之品,比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以免助热。
2、忌食生冷之物,比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预防措施:
阴虚发热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病证,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紧张、焦虑等。
3、适当进行活动锻炼,以增强体质。
4、遵医嘱用药,不得滥用药物。
5、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延误病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