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阴虚胃痛疾病概述: 阴虚胃痛,是指胃阴耗伤,胃失濡养所致的胃痛。临床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养生
疾病名称: 阴虚胃痛
疾病概述:
阴虚胃痛,是指胃阴耗伤,胃失濡养所致的胃痛。临床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隐痛为主要症状。发生和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有关。本病在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经及时正确治疗和调理后,一般预后较好,如果失治误治,再感受外邪,容易导致虚实夹杂,治疗难度较大,而且会反复发作。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胃、脾脏
常见症状: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隐痛
主要病因: 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电子胃镜、病理组织活检、X线钡餐、B超、CT检查、胃肠动力检测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加重,转化为虚实夹杂证。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发病以中青年居多。
病因-总述:
阴虚胃痛的病因较为复杂,发生和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有关。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胃失濡养,胃气不和。虚证胃痛又容易感受外邪,而出现虚实夹杂证。
病因-基本病因:
1、情志失调
平时忧愁、思虑太过,损伤肝脾,导致脾脏运化和肝疏泄气机功能失调,气机阻滞。长期气滞可出现化火伤阴,胃失濡养,引发胃痛。
2、饮食不节
平时长期偏嗜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肥腻食物、或过甜过咸食物,导致中焦湿热内生,耗伤胃阴,胃失濡养,从而导致胃痛。
3、劳倦过度
平时过于劳累,或过于安逸,脏腑经络机能减退,特别是脾胃功能降低,脾阳不足,久病伤阴,可致胃失濡养,引发疼痛。
4、久病体虚
素体脾胃虚弱,或者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久病伤阴,可导致胃失濡养,胃气不和引发疼痛。
症状-总述:
阴虚胃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多为隐痛,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泛酸,嗳气等。
症状-典型症状:
1、主要症状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疼痛性质为隐痛。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泛酸,嗳气等症状。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天气、饮食或药物等。
4、伴随症状
多有口干,大便干燥等阴虚症状,由于长期消化不良,患者还会出现四肢乏力,消瘦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就医-急诊指征:
若出现大量便血、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脉促微弱等。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隐痛。
2、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泛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胃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胃脘冷痛、胀痛或剧痛等症状?是否是遇冷加重?
2、是否还有其他什么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消瘦等?
3、平常吃饭有食欲吗?饮食量如何?
4、大小便次数,便质,颜色情况如何?
5、家属是否有过类似疾病吗?
7、之前有过胃肠道疾病吗?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8、吃过什么药吗?吃药后有缓解吗?
9、平常有抽烟、喝酒的习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胃脘疼痛,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吗?
2、这是什么疾病?有明确的诊断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吗?
4、现在疾病情况严重吗?需要吃哪些药?会不会有副作用?
5、治疗时长要多久?可以治愈吗?
6、疾病会复发吗?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7、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电子胃镜、病理组织活检、X线钡餐、B超、CT检查、胃肠动力检测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胃脘是否有胀满情况、面色、神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情发展。
3、问诊
包括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寒热、问睡眠、问既往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胀满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判断患者是否贫血或是否合并感染。
2、血清学检查
包括胃蛋白酶原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维生素B12测定以及自身抗体测定。
3、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检查是否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查对癌前疾病及病变的诊疗有重要作用。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
在胃镜下,从病变部位取少部分组织,进行分析,可确定慢性胃炎的类型以及是否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检查-其他检查:
1、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可以了解观察黏膜情况,并取组织活检,有助于慢性胃炎诊断,并排除溃疡病,胃肿瘤等疾病。
2、胃肠动力检测
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对胃动力进行评估,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钡餐检查
检查前需服用一定剂量的钡剂,然后在X线下进行检查。可了解胃肠动力情况,协助诊断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
2、B超、CT检查
可排除肝胆疾病及腹水等病变,以协助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隐痛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以腹部疼痛为主症的腹痛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疼痛性质为隐痛。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等症状。
3、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饮食生冷坚硬及辛辣、烟酒,或服用损伤脾胃的药物。
诊断-鉴别诊断:
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也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临证时要结合具体病机,灵活运用健脾、益气、化湿、温中、活血、养阴等治法。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如果出现胃脘部灼痛感、泛酸等症状的患者,可加用珍珠粉、牡蛎、海螵蛸等中药。
2、如果出现胃脘部胀痛明显,兼有气滞的患者,可加用厚朴花、玫瑰花、佛手等中药。
3、如果出现大便干燥难解的患者,可加用火麻仁、瓜蒌仁等中药。
4、如果出现阴虚胃热的患者,可加用石斛、知母、黄连等中药。
治疗-药物治疗:
1、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2、常用中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3、中成药:养胃舒胶囊、摩罗丹浓缩丸、阴虚胃痛颗粒、阴虚胃痛胶囊。
治疗-相关药品:
养胃舒胶囊、摩罗丹浓缩丸、阴虚胃痛颗粒、阴虚胃痛胶囊,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急慢性胃炎所致胃痛均有较明显效果,主穴可选择足三里、中脘、内关等。配穴选择胃俞、三阴交。疼痛发作时,远端穴持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
2。耳针治疗
选择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毫针刺用中等强度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治疗-治疗周期:
阴虚胃痛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阴虚胃痛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及时正确治疗和调理后,一般预后较好,如果失治误治,再感受外邪,容易导致虚实夹杂,治疗难度较大,而且会反复发作。
预后-危害性:
本病容易再次感受外邪,或者因为饮食停滞,导致虚实夹杂证,治疗难度较大,而且会反复发作。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过及时、正确治疗和调理后,预后一般较好。
预后-复发性:
本病常反复发作,如果引起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都会再次引起阴虚胃痛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忧愁、愤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是诱发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做好情志护理。
2、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容易产生悲观、急燥的情绪,应保持乐观情绪,使气血流畅,增强脾胃功能。
3、培养个人情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如种花植草、钓鱼、书法、音乐等;选择适当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修身养性,调节情志。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以上午9时、下午3时服为宜。中西药合用要注意配伍禁忌。
2、胃痛发作时可用解痉止痛剂,片剂、丸剂应温开水化服。
3、中药汤剂宜久煎、热服或温服,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和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室内环境宜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新鲜、流通良好。
2、注意休息,不要过于疲劳,否则损伤脾气,加重病情,病人可采取自由卧位,年老体虚的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
3、日常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冷暖适宜,保持充足睡眠,防止胃脘部受凉。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伴发症状和诱发因素。
2、注意观察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性状、量、次数、时间、气味及伴随症状以及排便情况。
3、若呕吐咖啡色液体,有柏油样黑便,警惕上消化道出血,若大量便血、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脉促微弱,警惕出血性休克。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小肠吸收功能检查、X线检查、B超、CT检查、内镜检查等,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阴虚胃痛患者饮食以易消化、富营养、少量多餐为原则,忌生冷、肥甘、油腻、辛辣、煎炸、香燥、粗糙食物,忌烟、酒、茶等。呕吐剧烈,或呕血便血量多的患者应暂禁食,待病情缓解后,改为清淡而富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汤等,恢复期改为软饭或面食。
饮食建议:
1、胃阴亏虚的患者宜多食益胃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麦冬粥,注意补充津液,多饮水或果汁。
2、腹胀时应避免进食过饱和粗糙食物。
3、胃酸缺乏的患者,餐后可吃少量山楂片、话梅、乌梅汤等,可增加胃酸以助消化。
饮食禁忌:
1、忌食不易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对牛奶不耐受的患者应避免食用。
2、忌食生冷瓜果、芝麻等凉性润肠的食品。
3、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4、胃酸过多者不宜食过酸的食物如食醋、梅子等。
5、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预防措施:
阴虚胃痛可以预防,平时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生活起居有规律、加强体育锻炼、积极治疗相关内科疾病等措施,可以减少疾病发生概率。
1、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被。
2、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克制情绪波动。
3、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以软烂为宜。平时应戒烟酒,忌食辛辣剌激性食品。
4、避免服用对胃肠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皮质激素类等,以免诱发胃痛及出血。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如果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应定期做有关检查,防止恶变,如出现黑便应及时就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