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婴儿玫瑰疹疾病英文名称: roseola infantum疾病别名: 幼儿急疹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婴儿玫瑰疹
疾病英文名称: roseola infantum
疾病别名: 幼儿急疹
疾病概述:
婴儿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又称幼儿急疹,是一种婴幼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该病病因为人类疱疹病毒6、7型等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高热及皮疹。该病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及药物治疗。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患儿大多预后较好,且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小儿科、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高热、皮疹
主要病因: 人类疱疹病毒6、7型等病毒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病毒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
重要提醒: 患儿应尽早就医,及时治疗高热等症状,并暂时避免接触其他婴幼儿,以免传染给他人。
流行病学-传染性:
婴儿玫瑰疹有传染性,其传染源可能主要是人类疱疹病毒6、7型的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唾液传播。
流行病学-传染源:
婴儿玫瑰疹的传染源可能主要是人类疱疹病毒6、7型的感染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婴儿玫瑰疹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唾液传播。
流行病学-发病率:
据2012年张水路发表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在2008~2010三年中,婴儿玫瑰疹的年发病率约为0.31%、0.56%、0.8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婴儿玫瑰疹好发于3岁以下,尤其是6~15月龄的婴幼儿,在性别上没有差异。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婴儿玫瑰疹好发于春、秋两季。
病因-总述:
婴儿玫瑰疹的发病,主要与人类疱疹病毒6、7型(HHV-6、HHV-7)等病毒感染人体有关。其中,又以HHV-6B型感染为主。
症状-总述:
婴儿玫瑰疹的潜伏期为10~15天,且多无前驱症状。该病的典型症状为顺序出现的高热及皮疹,高热平均为39℃,消退后出现玫瑰色斑丘疹。1~3天后,皮疹逐渐消退,且不会留下痕迹。
症状-典型症状:
1、高热
高热一般为该病的首发症状,多在无前驱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症状出现时,体温平均为39℃,甚至可达40℃,持续3~5天,随后骤退,或在24~36小时内渐退。
2、皮疹
皮疹一般出现于高热消退后12~24小时内,为玫瑰色斑丘疹。最开始,皮疹散在分布于躯干处,随后扩散至颈部、面部及近端肢体,通常不痒,无水疱或脓疱。后经1~3天,皮疹逐渐消退,且不会留下痕迹。
症状-并发症:
婴儿玫瑰疹也可并发脑炎、肝炎、肺炎及嗜红细胞综合征等疾病。
症状-伴随症状:
少部分患儿在高热时会表现出烦躁、厌食、惊厥、嗜睡、流涕、咳嗽、咽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口周肿胀及血尿等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患儿体温超过38.5℃或高烧持续不退。
2、患儿出现玫瑰色斑丘疹。
3、患儿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出现以上情况时,患儿需及时前往儿科或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儿科
该病属于儿科的诊疗范围,患儿可前往儿科就诊。
2、皮肤科
该病属于皮肤科的诊疗范围,患儿可前往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3、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患儿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目前有哪些不适?何时出现的?
2、这些症状有加重或减轻吗?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
3、您的孩子近期接触过出现类似症状的患者吗?
4、您来这里之前,去其他地方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
5、您的孩子之前有没有得过其他疾病?治疗过吗?您现在有没有当时的病历?
6、您的孩子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具体药名是什么?
7、在既往用药过程中,您的孩子是否曾经对某些药物过敏?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患的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病情严重吗?会有生命危险吗?
3、需要进行哪些检查?这些检查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
4、需要采取什么治疗方法?能否治愈?
5、治疗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6、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7、需要住院治疗吗?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高热、皮疹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通常先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了解患儿的一般状态,以及皮损的具体情况;之后可能建议其进行病毒抗体、核酸及抗原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并判断病毒的具体类型。
检查-体格检查:
1、一般状态
医生会测量患儿的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并判断其意识状态。
2、视诊
医生会通过视诊了解皮损的大小、形态、颜色、数目、分布等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病毒抗体检测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或间接免疫荧光法,可从血清中检出病毒IgM、IgG抗体。该方法最常用,也最简便,但为排除其他疱疹病毒感染,需再进行抗补体免疫荧光试验。
2、病毒核酸检测
通过核酸杂交法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可从血清中检出病毒DNA。若检出,则提示存在活动性感染。
3、病毒抗原检测
通过免疫组化法,可从细胞及组织内检出病毒抗原,该方法适用于早期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年龄、临床表现、演变及消长规律等特征,以及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等结果,一般不难做出婴儿玫瑰疹的诊断,但还需与麻疹及风疹等相似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麻疹
麻疹同样表现为顺序出现的高热及玫瑰色斑丘疹。不同的是,在前驱期,麻疹会导致流脓涕、咳嗽、眼部充血、眼部分泌物增多及畏光等症状,以及颊黏膜上典型的Koplik斑,这种斑的出现有助于确诊;在发疹期,出疹时体温仍可达41℃,且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及颜面部,随后蔓延至颈部、躯干及四肢。在检查方面,麻疹病毒培养或麻疹抗体效价测定可用于鉴别麻疹与婴儿玫瑰疹。
2、风疹
在前驱期,风疹会导致咳嗽、流涕、咽痛、声音嘶哑、头痛、眶后疼痛、食欲缺乏及发热等症状,但一般较轻,且无高热;在发疹期,皮疹虽同为红色斑丘疹,但颜色较浅,且出疹顺序依次为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但不会累及掌跖。此外,风疹还会导致耳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在检查方面,从组织培养后的鼻咽部分泌物中分离出风疹病毒,或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升高,说明所患疾病为风疹。
治疗-治疗原则:
婴儿玫瑰疹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出现高热等症状时,患儿可遵医嘱选用退热剂。但若免疫受损,或感染症状较为严重时,患儿应遵医嘱选用抗病毒药物。
治疗-对症治疗:
出现高热等症状时,患儿可遵医嘱选用退热剂(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治疗-药物治疗:
患儿免疫受损,或感染症状较为严重时,应遵医嘱选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膦钾酸钠等。
治疗-相关药品:
更昔洛韦、膦钾酸钠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婴儿玫瑰疹具有自限性,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患儿大多预后较好,且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不过,其病因之一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也可感染脑、肝脏等器官,这可能导致死亡。
预后-危害性:
婴儿玫瑰疹危害性较小,但其病因之一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脑、肝脏等器官可能导致死亡。
预后-自愈性:
部分婴儿玫瑰疹患儿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多数患儿可达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婴儿玫瑰疹患儿需遵医嘱用药,多休息。患儿家属应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密切关注服药后情况,暂时避免患儿接触其他婴幼儿,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因为高热等症状,患儿可能会较为烦躁,从而出现哭闹等表现,这可能使家属感到紧张、焦虑。
2、护理要点
在患儿患病后,家属应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婴儿玫瑰疹的具体情况,以消解不良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1、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减药、停药、换药,避免导致不良后果。
2、家属应密切关注患儿服药后情况,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本病具有传染性,患儿应暂时避免接触其他婴幼儿。
2、家属应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患儿应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调理:
饮食对婴儿玫瑰疹的影响较小。不过,在进食时,应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营养供给,以促进疾病恢复。提倡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注意水分的补充,避免生冷、油腻的食物。
饮食建议:
1、尚在哺乳期的患儿,需合理进行母乳或奶粉喂养,以满足患儿机体生长所需的能量及各种营养素,还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2、已添加辅食或稍年长患儿,可适当给予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比如西蓝花、橙子、猕猴桃、苹果、鸡蛋、瘦肉、鱼肉等。
3、注意奶瓶、餐具及食品的卫生、清洁,必要时进行定期消毒。
4、由于退热时出汗较多,家属应适当给患儿补充水分。
5、高热时,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饮食禁忌:
1、添加辅食或已经正常饮食的患儿,应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机体恢复。
2、高热时,不要选择油腻食物。
预防措施:
婴儿玫瑰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预防。
1、家属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为减少孩子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在春、秋两季等婴儿玫瑰疹的高发季节,家属应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或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此外,家属应避免孩子与患儿之间的接触。必要时,家属应给孩子佩戴口罩。
3、家属应定期对孩子使用过的玩具与餐具进行消毒,尤其是在多个孩子共同生活的情况下。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