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营养不良性消瘦疾病概述: 营养不良性消瘦是由于长期进食过少所引起的以热量缺乏为主,伴蛋白...
养生
疾病名称: 营养不良性消瘦
疾病概述:
营养不良性消瘦是由于长期进食过少所引起的以热量缺乏为主,伴蛋白质不足的营养缺乏症。因进食量太少,机体只能利用并消耗自身组织,以维持生命代谢最低的需求,可由食物供给不足、喂养不当、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消耗性疾病等因素引起。营养不良性消瘦会引起消瘦、精神不振、易疲劳、反应能力差等症状,可通过病因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消瘦、精神不振、易疲劳、反应能力差
主要病因: 因食物供给不足、喂养不当、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消耗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
重要提醒: 营养不良性消瘦会导致脏器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下降,建议患者积极进行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婴儿。
病因-总述:
营养不良性消瘦由热量供应不足引起,因热量供应不足,机体自身消耗脂肪组织以供代谢需要,进而动用组织蛋白质导致组织细胞停止生长发育和各组织器官萎缩,肌肉明显萎缩,甚至脑萎缩。同时胸腺及淋巴组织受损,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基础代谢降低,体温调节功能障碍,骨骼成熟受阻,各器官功能均受影响。
病因-基本病因:
1、原发性
(1)长期食物供给不足,见于经济落后、战争或灾荒的国家和地区。
(2)母乳不足时仍长期只喂哺母乳,未能添加其他代乳品或辅食品。
(3)人工喂养不当,给予乳品量过少或浓度太淡,均可引起营养不良性消瘦。
2、继发性
由于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性和消耗性疾病引起长期消化吸收障碍,分解代谢加速而影响蛋白质合成,也可引起营养不良性消瘦,如裂唇裂腭、慢性腹泻、肝硬化、甲亢、结核病和癌症等。
症状-总述:
营养不良性消瘦患者主要表现为显著消瘦症状,可同时出现精神不振、易疲劳、反应能力差等,小儿患者会有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止的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成年患者
表现为显著消瘦,严重时呈恶病质,表情淡漠、对外界反应能力差,劳动能力丧失。同时伴有各种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2、小儿患者
可表现为生长发育速度减慢,如继续进食不足,则生长发育可完全停顿,皮下脂肪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肌肉萎缩、极度消瘦、毛发干枯、皮肤松弛起皱呈干瘪状,似小老头貌。心率减慢、血压偏低。长时间饥饿者,因不能耐受食物而常有呕吐、腹胀,可见少量多次暗绿色黏液便,称为小儿饥饿性腹泻,此时患儿可出现脱水、酸中毒。一般无浮肿,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并有贫血和维生素缺乏的表现。
症状-并发症:
长期营养不良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缺乏、自发性低血糖等,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就医-门诊指征:
1、消瘦、精神不振。
2、易疲劳、反应能力差。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以到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抽血检查,建议在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抽血。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5、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消瘦、精神不振、易疲劳、反应能力差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情况,然后通过血常规、血生化等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可发现患者极度消瘦,有明显的营养不良相关表现,心率减慢,体温、血压偏低,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同龄人。
检查-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了解患者病情,可发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下降、血浆蛋白正常或稍低、血糖降低、氨基酸下降、游离脂肪酸升高等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体重的变化情况,询问患者进食情况以及有无相关疾病经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血常规、血生化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营养不良性消瘦首先要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去除病因,然后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进行营养支持治疗,为患者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指导患者改善饮食习惯。
治疗-一般治疗:
1、对小儿患者治疗可按年龄给予合适的饮食,热量供给按从小量递增的原则,主要营养素应按一定比例搭配。
2、根据患者情况,可静注葡萄糖液、水解蛋白、乳化脂肪等,以供应热量。
3、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重症患者可先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治疗-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进行药物治疗,比如使用药物治疗原发疾病,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等,具体药物请以医嘱为准。
治疗-相关药品:
葡萄糖液、水解蛋白、乳化脂肪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不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尚无确切数据。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营养不良性消瘦患者的预后与病情有关,部分患者不存在严重疾病,主要因进食不足引发疾病,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存在癌症等严重疾病,预后相对较差。
预后-危害性:
1、营养不良性消瘦会导致患者出现消瘦、精神不振、易疲劳、反应能力差等症状,会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
2、营养不良性消瘦会导致患者消耗自身组织以供代谢需求,会引起各脏器功能异常、免疫功能低下,发生疾病的风险较高。
预后-治愈性:
一部分营养不良性消瘦有治愈的可能性。
日常-总述:
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共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应根据医生指示调整饮食、补充营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积极治疗原发病和防治并发症。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营养不良性消瘦会导致患者出现消瘦、精神不振、易疲劳、反应能力差等症状,会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还会引起各脏器功能异常、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
2、护理措施
(1)患者可通过多和医生沟通交流,或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本病,然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必要时可咨询整形科医生了解有无改善的办法。
(2)此时家属一定要多安慰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管理:
1、保证充足睡眠时间,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根据病情适当的多吃一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3、营养不良的患者常伴有免疫力低下,因此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因受寒而出现感染。
4、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出现消化系统感染。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诊,不适随诊。
饮食调理:
科学调理饮食、补充营养对营养不良的治疗至关重要。应强调个体化,勿操之过急,科学管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饮食建议:
1、食量要足够,保证身体能够摄入充足的能量。
2、饮食宜富含营养、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
3、饮食结构要合理,肉、蛋、奶、水果和蔬菜都要有,不能挑食和偏食。
4、在改善营养过程中各种奶制品如酸奶是很好的营养食物,易消化吸收,并促进肠蠕动,每天热卡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主要取决于胃肠道功能的耐受情况。
5、营养不良的患儿,辅食添加应由少到多、逐步增加量和品种,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宜每6个月给予一次维生素A。
6、宜多进食富含锌的动物性食物,如肝、鱼、瘦肉、禽蛋、牡蛎等,或服用锌剂如葡萄糖酸锌。
饮食禁忌: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
2、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霉变的食物。
3、治疗初期尽量吃少渣食物。
4、避免暴饮暴食。
5、避免吃生冷、硬质粗糙、油腻、过咸的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可以通过合理喂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方式得到预防。
1、应合理喂养,宜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对母乳不足或不宜母乳喂养者应及时给予指导,采用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并及时添加辅助食品;纠正偏食、挑食、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小学生早餐要吃饱,午餐应保证供给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多吃肉、蛋、奶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2、儿童宜定期体检,了解营养状况,适当地调节饮食结构。儿童应推广生长发育监测图的应用,定期测量体重,并将体重值标在生长发育监测图上,如发现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应尽快查明原因,及时予以纠正。
3、宜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内脏器官功能,促进营养的吸收,但需注意劳逸结合。
4、不盲目地节食或绝食减肥,不用保健品代替正餐。
5、应积极治疗消化道梗阻、进食障碍、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发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