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硬肿症疾病英文名称: scleredema neonatorum疾病概述: 硬肿症(sc...
养生
疾病名称: 硬肿症
疾病英文名称: scleredema neonatorum
疾病概述:
硬肿症(scleredema neonatorum),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多发生于寒冷地区和寒冬季节,以生后7~10天的新生儿多见。发生与先天不足、外感寒邪有关,本病重症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等引起死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多器官功能低下
主要病因: 禀赋不足、外感寒邪、他病继发
检查项目: 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电解质
重要提醒: 如果发现新生儿出现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体温过低,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病情过重,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
1、寒凝血滞证
主要表现为全身欠温,肌肤发凉,臀部、四肢、面颊可见硬肿,皮肤板硬,不易捏起,颜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唇色暗红,指纹沉滞不显。
2、阳气虚弱证
主要表现为全身冰冷,僵卧少动,肌肤板硬而肿,范围波及全身,局部皮肤暗红或苍白反应极差,气息微弱,哭声低微无力,吸吮困难,尿少或无尿,舌质淡,指纹淡红或隐伏不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出生7~10天的新生儿。
病因-总述:
本病的发生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多为先天不足,气血未充,元阳不振,这在早产儿、低体重儿中尤为明显。外因为护理、保暖不当,感受外邪而致发病。感邪以寒邪为主。病位在皮肤。基本病机为寒凝血瘀。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元阳不振,或复感寒邪,损伤机体阳气,阳气更加虚衰。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肤,可见身寒肢冷,体温不升,阳虚而生内寒,寒凝则气滞血瘀,形成皮肤硬肿,颜色紫暗,发为本病。严重者血不循经而外溢,出现皮下瘀斑。脾肾阳虚,水湿不能温化,则见水肿;阳气衰极,可见气息微弱、全身冰冷、脉微欲绝危候。
2、感受寒邪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由于环境温度过低,保温不足,感受寒邪,寒邪直中脏腑,寒凝气滞,血液运行不畅,可见肌肤僵硬,呈青紫色,形成硬肿。
症状-总述:
本病以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多器官功能低下为主要特征。
症状-典型症状:
1、一般表现为反应低下,吮乳差,哭声低弱,活动减少。体温低于35℃,重症可低于30℃,四肢或全身冰凉,心率减慢,有些轻症、感染和夏季发病者可不出现低体温。皮肤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部、面颊、双上肢全身。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胸部受累可呼吸困难。
2、多器官功能损害
早期心率较慢,微循环差,严重的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肾衰竭。
症状-并发症:
厥脱
如果阳气极度衰竭、正气不支可出现气息微弱,全身冰冷,脉微欲绝的危象。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胸腹硬肿,呼吸困难,脉率不齐,或口鼻出血等危险证象。
2、或伴有面色发青,肢体抽搐等症状。
以上需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全身不温,臀部、四肢、面颊硬肿,皮肤不易捏起。
2、或者局部皮肤暗红或苍白反应极差,哭声低微无力,吸吮困难。
以上均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儿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家长陪同就诊。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胎儿出生后体温过低,全身皮肤和皮下出现硬肿等表现?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哭声无力,吸吮困难等?
4、孩子是顺产还是早产?孩子体质如何?
5、发病前有没有受寒?
6、有没有其他什么疾病?都经过什么治疗吗?
7、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8、最近的饮食情况怎样、二便情况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孩子刚出生就出现这些?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电解质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态、姿态、指纹、硬肿的分布部位和大小、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儿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患儿身体硬肿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体温计进行体温测量,来初步判断病情轻重。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观察血液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或减少者,提示预后不良。并发DIC者,血小板明显下降。
2、血生化
包括检测转氨酶,白蛋白,血肌酐等指标,低温时因拒乳,糖原及能量消耗增加,血糖常降低;可有肌酐、非蛋白氮增高。
3、血气分析
包括pH值、PaO2、PaCO2,以酸中毒为主要表现。一般有缺氧和酸中毒有血pH值下降。PaO2降低,PaCO2增高。
4、血电解质
检测钾、钠、钙等离子在血液中电解质浓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有助于疾病诊断与治疗。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
部分心肌损害的患儿可有心电图改变,如Q-T延长,低电压、T波低平或S-T段下移。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等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硬肿症状的硬肿病,以及有水肿症状的新生儿水肿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发病处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暖不当史;严重感染史、早产儿或足月小儿;窒息、产伤等所致的摄入不足或能量供给低下。
2、临床表现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发生皮肤硬肿而冷,或伴不吃不哭,反应低下。体温不升或低下(35℃以下),四肢或躯干皮肤冰冷。皮肤肿硬,先从小腿、大腿外侧开始,继而累及臀部、面颊、上肢,甚至波及全身,皮肤紫黯不能用手捏起。硬肿多局限于患处,一般不波及眼睑、阴囊等皮下组织松弛处。
3、辅助检查
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电解质等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新生儿水肿
可表现为局限性水肿,常发生于女婴会阴处,在数日内可自愈。早产儿水肿常见下肢凹陷性水肿,有时可波及手背、眼睑及头皮,大多在数日内自行消退。新生儿Rh溶血病或先天性肾病,水肿往往较严重,但有其各自的临床特点,一般不难鉴别。
2、新生儿皮下坏疽
多发生于寒冷冬季,有难产或用产钳分娩史,受挤压部位易发生。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表现为身体受压部位局部皮肤变硬,略肿,发红,边界不清,往往可迅速蔓延,先呈暗红色后转变为黑色,重症可有出血和溃疡形成,可融合成大片坏疽。
治疗-治疗原则:
复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病情危重时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原则是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治疗中可采取多种途径给药,内服外治并用。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寒凝血滞证
(1)如果出现严重硬肿的患者者,可加用郁金、鸡血藤等。
(2)如果出现四肢发凉的患者,可加用制附子、干姜等。
(3)如果出现气息微弱的患者,可加用人参、炙黄芪等。
(4)如果出现面色苍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的患者,可加用炙黄芪、地龙、郁金等。
2、阳气虚衰
(1)如果出现血瘀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桃仁、红花、赤芍等。
(2)如果出现肌肤肿胀,小便不利的患者,可加用茯苓、猪苓、生姜皮等。
(3)如果出现肾阳虚衰的患者,可加用鹿茸。
(4)如果出现口吐白沫,呼吸不匀的患者,可加用僵蚕、石菖蒲、胆南星等。
治疗-药物治疗:
1、寒凝血滞证
(1)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红花、川芎、桃仁、丹参、白芍、桂枝、细辛。
(3)中成药:复方丹参注射液。
2、阳气虚弱证
(1)方药:参附汤加味。
(2)常用中药:人参、炙黄芪、制附子、巴戟天、桂枝、丹参、当归。
(3)中成药:生脉注射液。
治疗-相关药品:
复方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外治疗法
(1)中药热敷
取生葱、生姜、淡豆豉,捣碎混匀,酒炒,热敷于局部。用于寒凝血涩证。
(2)中药药浴
取当归、红花、川芎、赤芍、五灵脂、肉桂、丹参,鸡血藤、黄芪各研粉加水煎至2000mL,滤去药渣,作药浴用。水温37℃~40℃,每次15分钟,每日1~2次。
2、西医治疗
(1)复温
对低体温患儿复温是治疗的关键。将患儿放置于已预热至适中温度的暖箱中,根据患儿体温调整暖箱温度,并同时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及血气等。如无条件,可用热水袋、温水浴、火炕、电热毯包裏等方法,或将患儿置于怀抱中紧贴人体加温。
(2)补充热量和液体
热量供给应从每日210kJ/kg(50 kcaL/kg)开始,逐渐增加至每日419~502kJ/kg(100~120kcaL/kg);液体量可按0.24mL/kJ(lmL/kcaL)计算。有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
(3)控制感染
选择适当抗生素,防止感染,并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
(4)防治脏器功能损害
有微循环障碍、休克者应进行纠酸、扩容,使用血管活性物质;有肺出血时应及早气管内插管,进行正压通气治疗;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DIC时要及时对症处置。
治疗-治疗周期:
硬肿症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硬肿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病症较轻,及时治疗,预后尚好。重症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等引起死亡。
预后-危害性:
如果硬肿面积大,全身症状重,有严重感染、肺出血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高。
预后-治愈性:
如果症状较轻,及时治疗,护理得当,预后尚好。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硬肿症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护理不当,可能会再次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保持周围温度适宜,注意情志调护,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等,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患者家属应适当了解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可尽量与患儿进行肢体语言,如经常用手抚摸、搂抱,使之产生积极的条件反射,从而产生愉快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注意服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有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注意控制输液量及滴速。
3、不能下咽的患者,不可强行灌服,可以给予鼻饲或滴管喂服。
4、阳气虚衰的患者,可用甘草加蜜频服。
日常-生活管理:
1、病室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室温应提高至25℃-30℃之间,必要时准备电暖箱。
2、每1-2小时测1次体温,皮肤温度达36℃,体温稳定3小时后,每4小时测1次体温。
3、患儿的衣服应柔软、舒适,被褥应经常更换。
4、小儿便后应用温水清洗,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干燥。
5、治疗及护理操作要集中时间,动作要轻柔迅速,以免失散热量。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患儿的呼吸及肺部体征、四肢皮肤颜色与温度、硬肿减轻和消失情况、尿量等。
2、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及并发症,如患儿反应差、呼吸表浅、循环不良等。
3、如果出现面色突然发青、发灰是内出血的先兆,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4、如口鼻喷出红色泡沫样液体即为肺出血,立即进行抢救,在抢救时避免挤压胸部,以免加重出血。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电解质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新生儿饮食不必按严格规定时间喂奶,也不可喂养太过,一般一天6、7次即可;喂奶前需对奶瓶、奶嘴等容器进行消毒,避免发生感染。
饮食建议:
1、鼓励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适当添加配方奶,以保证热量供给。
2、人工喂养时,奶头洞口大小要适宜,避免新生儿吮吸困难或呛奶。
3、如果不能下咽的患儿,不可强行灌服,可以给予鼻饲或滴管喂服。
饮食禁忌:
1、避免喂奶过于频繁,防止脾胃积滞。
2、应对新生儿餐具使用前进行消毒,防止感染。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先天不足和感受外邪有关,因此,加强孕期保健,做好新生儿保暖,加强合理喂养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做好孕妇保健,尽量避免早产,减少低体重儿的出生。同时防止产伤、窒息、保温不当等。
2、做好新生儿的保暖工作,尤其对寒冷季节出生的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应加强保暖,调节产房温度在20℃左右,保持室温在20℃-26℃之间。
3、出生后的新生儿,应经常检查皮肤及皮下脂肪的软硬情况,加强消毒隔离,防止和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发生。
4、尽早开乳,保证充足的热量供给。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