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幼年性息肉疾病英文名称: juvenile polyp疾病别名: 黏液性息肉、潴留性息肉...
养生
疾病名称: 幼年性息肉
疾病英文名称: juvenile polyp
疾病别名: 黏液性息肉、潴留性息肉
疾病概述:
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又称黏液性息肉、潴留性息肉,是儿童最常见的肠息肉类型,多为炎性肉芽组织,也有的是错构瘤样结构的息肉。本病多发生在直肠,其次是乙状结肠,位于结肠其他部位者少见。幼年性息肉可表现为孤立性病变、多发性息肉,其最常见的症状为无痛性慢性便血。对于本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小儿科、胃肠外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便血、黏液便、粪便带压痕、肛门处红色肉球
主要病因: 可能是在过敏的基础上,硬便导致肠黏膜呈慢性炎性变
检查项目: 直肠指检、X线钡灌肠、超声检查、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
重要提醒: 本病一旦确诊,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临床分类:
本病根据息肉数量不同,可分为孤立幼年性息肉、多发性幼年息肉(又称幼年性息肉病,JPS)。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是儿童最常见的肠息肉类型,约占儿童结直肠息肉的80%以上,但其具体发病率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儿童,其中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最多见。
病因-总述:
幼年性息肉的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过敏的基础上,因粪便的损伤刺激,导致肠黏膜呈慢性炎性变,进而引起局限性肉芽增生,渐渐增大形成直径1cm左右的息肉。
症状-总述:
幼年性息肉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此外,还可见黏液便、粪便带压痕、肛门处红色肉球等表现。患儿排便时一般无任何痛苦,无里急后重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便血
幼年性息肉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慢性便血,便血通常发生在排便终了时,一般多在粪便的表面有一条状血迹,呈鲜红色,不与粪便相混,量较少。少数病例便后,肛门滴数滴鲜血。由于息肉脱落,引起大量出血者罕见。
2、黏液便
当息肉表面有继发感染时,除便血以外,尚有少量黏液。
3、粪便带压痕
有时在粪便的血迹处,可见一条状压痕,为息肉压迫粪便所致。
4、肛门处红色肉球
低位或有长蒂的息肉,排便时可将其推出肛门外,于肛门处可见一红色肉球。
症状-并发症:
幼年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贫血、直肠脱垂、肠套叠等疾病。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便血症状。
2、伴黏液便。
3、于肛门处见一红色肉球。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家长可带患儿去小儿科、胃肠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患儿进行直肠指诊,所以建议患儿在就诊当天穿着易于穿脱的裤子。
3、近期有服用药物者,可以记录药物的名称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
6、患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孩子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孩子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孩子平时大便正常吗?有没有黑便或大便性状改变?
4、您孩子饮食习惯规律吗?是否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喜欢吃蔬菜水果吗?
5、您孩子以前有过胃肠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症状还会加重吗?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7、平时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无痛性、慢性便血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诊。医生首先会进行直肠指检,以初步了解情况。然后可能建议其行X线钡灌肠、超声检查、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等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直肠指检时,多于直肠后壁,触及直径0.5~2cm左右有或无蒂的肿物。一次指检阴性并不能排除息肉的诊断,可于排便或灌肠后复查。
检查-其他检查: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比较高位的息肉可用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钡灌肠
用X线钡灌肠及排钡后注气造影双重对比的方法检查。注钡过程中可观察肠腔内的充盈缺损影,排钡后注气可见原充盈缺损部位有圆形钡环的息肉影。
2、超声检查
应用超声检查息肉,具有检出率高且无创简便等特点。超声下息肉实质内可见多发细小囊腔,为扩张的腺体,蒂部可见血流信号。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儿病史,以及无痛性、慢性便血的症状,再结合直肠指检、X线钡灌肠、超声检查、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等辅助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此外,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注意除外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肿瘤。
诊断-鉴别诊断:
1、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多发生于年长儿,排便次数多,大便稀薄,除有血液外,尚有大量黏液和脓液,并有里急后重感。纤维结肠镜检查在直肠、乙状结肠壁等处可见到散在溃疡面。部分严重病例的钡灌肠、X线摄片检查可见到结肠的典型改变。
2、直肠或结肠肿瘤
小儿少见,钡灌肠、X线摄片检査有助于诊断。肛内指诊时,若发现肿物较平、较大而无蒂时,应警惕发生直肠内肿瘤的可能。
治疗-治疗原则:
幼儿性息肉一旦确诊应立即行手术治疗,将息肉切除。通常医生会根据患儿病情、息肉的位置以及大小,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暂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特效治疗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
1、低位息肉直肠指检能触及者,一般可在门诊手法摘除。即用手指在直肠内,压迫息肉蒂部,使其在蒂和息肉相接部离断,一般出血不多。如息肉大而带蒂长者,可以用手指将息肉勾出肛门外,并用丝线结扎蒂部,然后将息肉送还直肠内,待其自行脱落。息肉摘除后休息1小时,如排便或直肠指检无再出血,则可令患儿返家。
2、高位息肉可在乙状结肠镜检或纤维结肠镜检下摘除息肉。
3、对于肠镜下无法切除的巨大息肉、宽基底息肉、有恶变的息肉或出现肠套叠等并发症时,应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过及时的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部分患儿有复发可能。
预后-危害性:
幼年性息肉有便血症状,若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其正常发育。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一般可治愈。
预后-复发性:
部分患儿有复发可能。
日常-总述:
患儿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积极配合治疗,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日常-生活管理:
1、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2、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3、保持乐观的心态。
日常-术后护理:
1、饮食指导
手术后应禁食禁饮,具体时间由手术医生决定,遵医嘱执行即可。常规术后禁食禁饮24小时;术后第1个24小时后,可饮用少量冷开水;如无不适,可进食冷液体状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稠米汤、清稀饭等,避免饮用牛奶或豆制品;术后第2个24小时,可进食菜泥、蛋糕、烂面条等;术后1周内,以软食为主。
2、活动与休息
术后患儿遵医嘱卧床休息24小时。24小时内可床上活动,自行缓慢翻身,避免下床活动。息肉较多或者较大的患儿,应卧床休息2~3天,避免腹部压力增高、避免提重物、避免用力咳嗽,同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致用力排便,而使腹腔压力增高。术后2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3、卫生护理
手术后,家属应注意保持患儿休养区域内的卫生,同时患儿应注意保持创口清洁干燥,以免发生感染。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多吃蔬菜、水果、肉类等,注意食物间搭配的合理性,确保营养均衡。
2、多吃苹果、鱼肉、橘子等富含钾的食物,有利于促进恢复。
3、进食应以温食为宜,有利于保护患儿的胃肠道黏膜。
4、可以吃清淡的面条、包子等食品,这些食物不会对患儿的胃肠道造成刺激,有利于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5、可以多吃粥类,在煮粥的过程中可适当的添加一些蔬菜、水果,如红豆、萝卜、苹果等,这样既能确保食物清淡,又能确保其营养价值,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患儿的体力恢复。
饮食禁忌:
1、尽量不要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2、不可进食放置时间过久、偏冷的面条、牛奶、蛋汤等食物,更不要吃坚硬的食物。
3、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总是到外面吃饭,少吃路边摊。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肠道感染。
2、多吃粗纤维的食物,例如小米、荞麦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3、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