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原发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疾病英文名称: primary cutaneous B-cell ...
养生
疾病名称: 原发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
疾病英文名称: primary cutaneous B-cell lymphoma,PCBCL
疾病别名: 原发皮肤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
疾病概述:
原发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B-cell lymphoma,PCBCL),又称为原发皮肤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是指起源于皮肤组织且在整个病程或长时间内局限于皮肤的一组淋巴瘤。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出现红色到青灰色丘疹、疱疹、斑疹、结节。PCBCL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本病预后主要取决于具体的肿瘤类型及临床分期。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红色到青灰色丘疹、疱疹、斑疹、结节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查、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遗传学检查、超声、X线、CT、病理活检
重要提醒: 本病以低度恶性皮肤淋巴瘤多见,多数患者经积极诊治,5年生存率较高,发生皮外病变几率较低。
临床分类:
根据2005年的世界卫生组织-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WHO-EORTC)制定了新的原发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的分类,具体如下:
1、原发皮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PCMZL)
为低度恶性皮肤淋巴瘤,是本病较常见的类型。
2、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PCFCL)
为低度恶性皮肤淋巴瘤,是本病最常见的类型,预后好。
3、原发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DLBCL-leg)
为侵袭性皮肤淋巴瘤,较为少见,预后差。
4、原发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他
为侵袭性皮肤淋巴瘤,较为少见,临床表现和预后介于PCFCL和PCDLBCL-leg之间。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原发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临床上较为少见,约占皮肤淋巴瘤的20%~25%,以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最为常见,其次为原发皮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和原发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中老年人。
病因-总述:
原发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感染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感染因素
曾有报道显示EB病毒感染的器官移植患者最后发展为PCBCL,但在PCBCL患者发现不一致的现象,因此仍存在一定争议。另外,多项研究表明,PCBCL患者可能与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有关。
2、遗传因素
约70%~90%的滤泡结节性淋巴瘤患者中存在t(14;18)易位,表明遗传学和染色体异常在结节性B细胞淋巴瘤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患者中很少发现t(14;18)易位或Bcl-2表达,因此,遗传因素在PCBCL中的作用仍待进一步证实。
3、免疫因素
针对本病为何好发或局限于皮肤,不少学者提出了免疫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作用。例如,一些学者认为患者的体内存在各种正常细胞和恶性淋巴细胞的器官特异性归巢受体表达,这些归巢受体可能对于淋巴瘤细胞归巢于皮肤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进行抗原提呈的树突状细胞也可能在PCBCL的发生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
症状-总述:
原发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到青灰色丘疹、疱疹、斑疹、结节。另外,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可有所不同。
症状-典型症状:
1、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表现
发病高峰为60~70岁,常表现为头颈部及躯干单发或多发的红色或青紫色结节,质硬。
2、原发皮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表现
发病高峰为30~50岁,约70%患者表现为皮肤多发的红色结节,生长缓慢,一般不会形成溃疡,以手臂和躯干最为多见。
3、原发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表现
平均发病年龄为78岁,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迅速生长的红色或紫红色肿块,可伴有溃疡,肿块多位于一侧或双侧膝关节以下,少数位于腿外其他部位。
症状-并发症:
原发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可并发皮肤感染、皮外播散等。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红色到青灰色丘疹、疱疹、斑疹、结节。
2、伴皮肤溃疡、瘙痒等。
3、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皮肤出现皮损后一般首选科室为皮肤科,皮肤科医生怀疑肿瘤后会帮患者转到肿瘤科进行诊治。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出现皮损有多久了?皮损刚出现时有多大呢?
2、您的皮损是否是在近期面积增大的?
3、您的皮损有出现过破溃或者脱屑吗?
4、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5、您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8、您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呢?
9、您吸烟吗?吸多久了?平均每天吸多少?
10、您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11、您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12、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还是做手术呢?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8、这个病会遗传吗?
9、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0、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红色到青灰色丘疹、疱疹、斑疹、结节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查、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遗传学检查、超声、X线、CT、病理活检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多会对患者行体格检查,对患者皮损部位的大小、位置、特征、数量等进行了解,进而达到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的目的。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用于评估患者有无继发感染、贫血、出血等。
2、血生化
用于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代谢状态,指导用药。
3、病原学检查
包括乙型肝炎病毒、EB病毒等,帮助医生判断有无感染因素。
4、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怀疑PCMZL时应进行SPEP/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5、遗传学检查
用于明确患者有无IGH基因克隆重排、体细胞超突变、BCL2基因重排等,在区分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和继发皮肤淋巴瘤上有一定帮助,确诊仍需依赖病理检查。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活检:包括皮肤和骨髓的病理活检。由于原发的皮肤淋巴瘤早期不易与其他肿瘤区别,因此,皮肤病灶组织的病理活检往往是本病的首选检查手段,也是确诊本病的“金标准”。另外,对于原发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因其具有侵袭性,骨髓活检也是基本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借助超声、X线、CT等影像学手段,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受累、远处转移等,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红色到青灰色丘疹、疱疹、斑疹、结节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遗传学检查、CT、病理活检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原发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的TNM分期:
1、T
(1)T1
孤立性皮肤病变
①T1a:孤立病灶直径<5cm。
②T1b:孤立病灶直径>5cm。
(2)T2
区域性皮肤病变,多发病灶限于1个体区或2个毗邻的体区
①T2a:所有病灶环绕直径<15cm。
②T2b:所有病灶环绕直径>15cm,<30cm。
③T2c:所有病灶环绕直径<30cm。
(3)T3
皮肤广泛病变
①T3a:多发病灶,累及2个非毗邻的体区。
②T3b:多发病灶,累及3个或3个以上体区。
2、N
(1)N0
无淋巴结受累的临床或病理学证据。
(2)N1
侵犯1个外周淋巴结区,该淋巴结为目前或以前皮肤病灶的引流区。
(3)N2
侵犯2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或者侵犯以前或目前皮肤病灶非引流淋巴结区。
(4)N3
中央淋巴结受累。
3、M
(1)M0
无皮肤外非淋巴结病变证据。
(2)M1
有皮肤外非淋巴结病变。
治疗-治疗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PCBCL的具体类型、TNM分期、患者自身情况等,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通常来讲,由于PCDLBCL-leg具有侵袭性,一般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局部外用药物
对于低度恶性的PCBCL(PCMZL、PCFCL),如出现广泛病变(T3),可使用局部治疗,包括病灶内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局部氮芥治疗、局部贝沙罗汀凝胶、局部咪喹莫特软膏治疗等。
2、全身系统药物
(1)化学药物:包括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化疗方案。
(2)分子靶向药物:包括利妥昔单抗、90Y-替伊莫单抗、来那度胺等。
治疗-相关药品:
氮芥、贝沙罗汀、咪喹莫特、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利妥昔单抗、90Y-替伊莫单抗、来那度胺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单发或局部病灶(T1~2的PCMZL、PCFCL),可采取手术切除。
治疗-放化疗:
1、化学治疗
简称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杀死或阻止癌细胞生长的一种治疗方式。
2、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是通过高能射线来杀死癌细胞。
(1)对于单发或局部病灶(T1~2的PCMZL、PCFCL),也可采取放射治疗。
(2)对于T3期的PCFCL,放射治疗和联合化疗疗效基本相同。
(3)对于单发或局部病灶(T1~2的PCDLBCL-leg),应采取放疗和(或)化疗。
(4)对于T3期的PCDLBCL-leg,应采取放疗联合化疗。
治疗-治疗周期:
原发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原发皮肤的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主要取决于具体的肿瘤类型及临床分期。通常来讲,PCMZL和PCFCL为低度恶性皮肤淋巴瘤,较少发生皮肤外播散,患者经积极诊治,5年生存率可达90%~95%,预后较好;而PCDLBCL-leg具有侵袭性,治疗后的复发率及皮外播散率均较高,预后相对较差。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导致皮肤感染、皮外播散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大多数PCMZL和PCFCL患者经积极诊治,本病可达到临床缓解或治愈;而PCDLBCL-leg很难被治愈。
预后-治愈率:
尚无大样本统计。
预后-根治性:
尚无法完全治愈。
预后-复发性:
PCMZL在治疗后的复发率约为50%,但皮外播散率不到10%;PCFCL治疗后复发率约为20%~53%,皮外播散少见;PCDLBCL-leg复发率约为55%,皮外播散率约为17%。
预后-生存周期:
PCMZL的5年生存率在95%左右;PCFCL的5年生存率在90%左右;PCDLBCL-leg的5年生存率约为73%,10年生存率约为47%。
日常-总述: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需遵循医嘱正确用药,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严重情况下会发生皮外播散,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所以患者对本病具有恐惧感,会产生焦虑、不安、暴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治疗。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精神上的支持,并学习本病的相关知识,为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使患者了解的本病虽然为恶性疾病,但以低度恶性淋巴瘤多见,病程缓慢,发生皮外病变的几率较低,通过积极诊治,绝大多数患者可获得临床缓解或治愈,长期生存率高,以此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切不可擅自停药或者更改药物剂量,一旦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1、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咪喹莫特可出现红斑、瘙痒、过敏等不良反应,症状较重时及时就医。
2、化疗药物使用时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即恶心、呕吐等,也可引起感染、贫血、高血糖等情况。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
2、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3、注意皮损处皮肤清洁,勤洗澡,但水温不要过热,洗护产品要温和。
4、日常生活中锻炼和运动都要循序渐进,不要剧烈运动,可进行太极、慢走、瑜伽等有氧运动。
5、床单、被套要定期更换,保持清洁。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皮肤患处的病情变化,如有明显异常,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案,制定相应的复诊计划,患者应配合医生做好院外随访,定期到院复诊。
饮食调理:
饮食对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一般无特殊影响,但患者术后或放化疗期间应注意清淡饮食,同时注重营养均衡。
饮食建议:
1、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少食多餐。
2、主食可选择温热、细软、易消化的食物,如蛋羹、米粥、面条等。
3、注意饮食均衡,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瘦肉、鲜虾等。
4、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绿叶青菜、胡萝卜、苹果、橙子等。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
2、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3、忌油炸、油煎、油腻食物。
4、忌暴饮暴食。
5、忌烟熏烧烤类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暂无有效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