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疾病别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疾病概述: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又称孔源性视网膜...
养生
疾病名称: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疾病别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疾病概述: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又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出现裂孔,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分离的情况。本病多见于高度近视患者,主要表现为中心视力损害、变视症、飞蚊症、闪光幻觉以及视野改变等。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影响生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会遗传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中心视力障碍、变视症、飞蚊症、闪光幻觉、视野改变
主要病因: 因视网膜变性和玻璃体液化导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眼科B超、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检眼镜检查、OCT
重要提醒: 一眼已发生脱离时,另眼必须充分散瞳检查眼底。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多发生于高度近视患者以及有视网膜脱落家族史者,男性多于女性,多数为30岁以上成年人,10岁以下的儿童少见。
病因-总述: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变性和玻璃体液化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与近视、遗传、年龄、外伤等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高度近视者或中老年人多有视网膜网格状变性、玻璃体液化等改变,在视网膜的锯齿缘、赤道部和黄斑部容易产生裂孔,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导致视网膜脱离。进行性近视有遗传性,而有些视网膜脱离发生于同一家族,也提示本病有遗传性,外伤为诱因。
症状-总述: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之前,往往有飞蚊、眼前移动性黑影、眼前闪光感等先兆症状。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脱离对侧幕样遮挡或视物不见。视网膜发生全脱离时,视力严重下降,甚至仅存光感。
症状-典型症状:
1、中心视力损害
因视网膜脱离的部位及范围而异,后极部脱离时视力突然显著下降,周边部脱离初时对中心视力无影响或影响甚小,只有脱离范围扩展到后极部时,才出现中心视力障碍。
2、变视症
发生于或周边部脱离波及后极部而发生浅脱离时,除中心视力下降外,还有视物变形、变小等症状。
3、飞蚊症
见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混浊,当飞蚊症突然加重时,应注意是否为视网膜脱离的前驱症状。
4、闪光幻觉
是视网膜脱离最重要的症状,可为脱离的先兆,玻璃体变性与视网膜有病理性粘连者,在眼球转动玻璃体牵引激惹视细胞而产生闪光感,如闪光感持续存在并固定于视野中的某一部位时,应警惕视网膜脱离于近期内发生。闪光感也可出现于已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是由液化了的玻璃体自裂孔进入神经上皮层下刺激视网膜细胞所引起。
5、视野改变
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患者可以感到病变对侧相应部位的阴影或视野缺损,但颞侧视网膜脱离时,其鼻侧视野缺损恰好在双眼视野范围内,有时不为患者所觉察,在视野检查时始被发现。
症状-并发症:
随着病情的进展,视网膜脱离导致的视力减退会从轻度变为重度,甚至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失明。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中心视力障碍。
2、变视症、飞蚊症。
3、闪光幻觉、视野改变。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立即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到眼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眼部检查,建议患者就诊前不要滴眼药水。
3、若近期患者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患者曾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7、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6、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中心视力障碍、变视症、飞蚊症、闪光幻觉、视野改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的视力、眼球以及眼底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判断病情及病变位置。之后,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行眼科B超、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检眼镜检查、OCT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视力检查
(1)通过视力表进行检查。
(2)视力下降严重时,医生会在一定距离移动手部,了解患者能看清手指指数的距离或感到手动的距离。
(3)患者指数及手动都不能看清时,医生会在暗室里使用光源照射患者的眼睛,判断患者是否有光感。
2、视野检查
医生会与患者相距1米,相视而坐。检查时,医生与患者同一侧眼睛彼此注视,并遮盖另一眼。医生手指(或持一棉球)作为视标置于二者中间等距离处,分别从上、下、左、右各方位向中央移动。如患者能与医生同时看到视标,则表明视野大致正常。通过此方法可简单判断患者视野情况。
3、视网膜检查
医生可能会使用带有强光和特殊镜片的仪器来检查眼底及视网膜。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患者眼底状况,便于医生发现存在于视网膜的裂孔,明确视网膜脱离的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1、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是眼科使用最频繁的一种光学设备,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玻璃体的情况,了解其有无混浊和液化。
2、检眼镜检查
是眼科的常用检查方法,有助于了解眼底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眼底B超
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及其他损伤。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有助于确定视网膜异常的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者有高度近视或视网膜脱离家族史,出现中心视力障碍、变视症、飞蚊症、闪光幻觉、视野改变等症状,并结合体格检查发现的视力、视野等改变,以及眼科B超、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检眼镜检查、OCT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致病原因明显,如全身循环障碍性疾病、眼部严重的炎症、脉络膜肿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玻璃体积血所导致的机化条带牵拉,多无视网膜裂孔,病因控制后视网膜多可复位,治疗以处理原发病为主。
2、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视网膜呈灰白色,动脉狭窄如细线,黄斑中心常为一点鲜红色。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动脉充盈延迟。
治疗-治疗原则: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原则为在与裂孔相应巩膜面电凝、冷凝或球外、球内光凝,以引起局部脉络膜反应性炎症,使脉络膜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生粘连而封闭裂孔,以尽早使视网膜复位。
治疗-药物治疗:
暂无特效治疗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视网膜脱离情况与玻璃体膜形成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包括巩膜外垫压术、巩膜环扎术、玻璃体手术等。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与视网膜脱离的程度、玻璃体混浊的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恰当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及时进行正规的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预后-危害性:
1、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2、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可导致视力障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治愈。
日常-总述: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注意保持眼周的卫生,同时还需适度用眼,避免眼压的过度波动,导致术后的二次损伤。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可造成较为严重的视力下降,患者常因此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当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心情逐渐平静,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应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主动与家属或医护人员交流,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术后应当避免剧烈运动、乘坐飞机等可能导致眼压波动的活动。
2、用仰卧位洗头法,轻轻地冲洗,并保护好眼睛,勿使头部剧烈运动。
3、预防感冒咳嗽,遇大力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舌头顶住上腭。
4、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用眼过度,降低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
5、应注意保护眼部,防止外伤。
6、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期低头造成眼压升高。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该遵医嘱规律性随访,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为随访期,具体时间视病情与医生沟通而定。
日常-术后护理:
1、卧床休息,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及手术情况选择卧位,注意术后裂孔处于最高。
2、注意观察伤口疼痛及出血情况,包扎有无位或松脱。
饮食调理:
患者日常饮食应当适当调整,注意营养均衡,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术后应当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对疾病造成不良影响。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当均衡饮食,荤素搭配,保持营养的均衡。
2、在康复期间,除了按时使用医嘱药物,还要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促进复原;多吃水果、蔬菜以防便秘。
3、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如粗粮和部分绿叶菜等。
饮食禁忌:
1、忌海鲜等可能造成过敏的食物。
2、忌辛辣刺激食物不要吃葱、大蒜、生姜、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吃甜食或过度油腻的食物,以免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一定程度的降低视网膜脱离发生的风险:
1、高度近视者应当避免做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不适于跳动、踢球、突然低头或游泳、登高等。
2、无论是钝性力量所引起的钝挫伤,或者是锐器引起的穿通伤,都会造成视网膜外伤性破裂、牵引性破裂及视网膜脱离,所以在平时的劳动与工作中,必须严格防止眼外伤。
3、患有其他眼内疾病时,特别是玻璃体疾病,如积血、混浊,或者眼底各种病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