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运动性疲劳疾病英文名称: exercise-induced fatigue疾病概述: 运...
养生
疾病名称: 运动性疲劳
疾病英文名称: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疾病概述:
运动性疲劳(exercise-induced fatigue)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运动医学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僵硬、肌肉疼痛、肌肉肿胀、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动作不灵敏
主要病因: 病因未明,可能包括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自由基损伤学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尿素、尿蛋白、唾液pH值、心电图、肌电图检查
重要提醒: 平常训练或运动时,应量力而行,合理安排运动强度、训练时间等。
临床分类:
1、按局部和整体分类
(1)局部疲劳:身体某一局部持续运动,导致的局部器官机能下降。
(2)整体疲劳:由全身运动引起的机体调控机能和多器官机能下降。
2、按身体器官分类
(1)骨骼肌疲劳:骨骼肌持续收缩导致的收缩机能下降。
(2)心血管疲劳:运动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及其调节机能下降。
(3)呼吸系统疲劳:运动引起呼吸机能下降。
3、按运动时间分类
(1)快速疲劳:大强度、剧烈运动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
(2)慢速疲劳:小强度、长时间运动导致的身体机能下降。
4、按照发生机制分类
(1)运动性中枢疲劳:由运动引起的,发生在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疲劳。
(2)运动性外周疲劳:疲劳可发生于神经-肌肉接点至骨骼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病因-总述: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确切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常见学说包括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和自由基损伤学说等。
病因-基本病因:
1、衰竭学说
在中等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中,血糖水平和骨骼肌糖元的减少,造成大脑皮层和骨骼肌工作能力下降,是造成运动疲劳的直接原因。在超长时间的运动中,脂肪供能下降是导致运动疲劳的主要因素。
2、堵塞学说
人体运动时,因能量代谢活动的增强而导致某些代谢产物堆积过多而又不能及时消除,进而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乳酸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致疲劳物质,乳酸堆积可通过多种途径造成运动性疲劳。
3、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
该理论认为疲劳是由于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在改变等因素引起的。
4、保护性抑制学说
大脑皮层在高强调工作或长时间工作过程中,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状态,脑细胞工作强度较安静时明显增加,使大脑皮层细胞工作能力下降。为了防止脑细胞的进一步耗损,大脑皮层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这种抑制即为保护性抑制。
5、突变理论
突变理论认为肌肉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力量下降、兴奋性或活动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
6、自由基损伤学说
体内增多的氧自由基可与生物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丙二醛等脂质过氧化物增多,损伤细胞组织功能,导致运动性疲劳。
病因-危险因素:
训练负荷量过大、训练周期安排不当、节奏安排不合理、中间休息时间不够、精神状态不佳、患病期间训练等,均有可能增加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风险。
症状-总述:
运动性疲劳的常见表现包括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僵硬、疼痛、肿胀;还可出现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动作不灵敏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运动性疲劳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并发运动损伤、失眠等。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到运动医学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平时运动量大吗?最近运动量大吗?
6、最近随眠怎么样?
7、您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7、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僵硬、肌肉疼痛、肌肉肿胀、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动作不灵敏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比如检查肌肉力量、心率、血压等;之后可能建议其做血尿素、尿蛋白、唾液pH值、心电图、肌电图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肌肉力量
一般情况下,如果运动后肌肉力量明显下降且不能及时恢复,可视为肌肉疲劳。
2、心率监测
是评定运动型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和运动后心率对疲劳进行判断。
3、血压监测
血压是由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反映疲劳程度的常用指标。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尿素
成人安静时血尿素为28mg/%~40mg/%;运动时肌肉中蛋白质及氨基酸分解代谢加强,其血尿素的数量可增高达10%~100%,在身体机能状态正常的情况下,运动后次日清晨血尿素上升,但上升幅度在50%以下,提示出现中度或重度运动性疲劳,应引起高度重视。
2、尿蛋白
运动后尿蛋白的数量与运动负荷有关,尤其和强度关系最大。在大运动负荷训练过程后,尿蛋白的排出量增多,提示出现中度或重度运动性疲劳。1~2日后,在完成相同强度的训练时,尿蛋白明显减少,为机能状态适应的表现。如果尿蛋白不减少反而增加,则表示出现过度疲劳,必须立即降低运动强度或运动负荷。
3、唾液pH值
长时间剧烈运动后,乳酸含量增多,血液pH下降,则唾液pH也下降。因此,测定唾液pH值可用于判断运动性疲劳。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运动中在骨骼肌出现疲劳的同时,心肌也相继出现疲劳,而使心电图出现异常变化,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律不齐等情况。
2、肌电图
肌电图是肌肉兴奋时所产生的电变化,可反映肌肉的兴奋、收缩程度。运动过程中的肌电图变化可确定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功能状态,通过肌电图可以反映肌肉是否疲劳。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史,之后根据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僵硬、肌肉疼痛等典型表现,并结合体格检查、心电图、肌电图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即可进行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运动性疲劳的治疗目的是缓解和消除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常用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比如放松练习、睡眠疗法、营养支持)、按摩、水疗等。
治疗-一般治疗:
1、放松练习
消除运动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可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逐渐过渡到安静状态,还可促进肌肉放松,常用方法包括音乐疗法、肌肉或韧带拉伸、慢跑和呼吸体操等。
2、睡眠疗法
睡眠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之一,运动员应严格遵守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不少于8~9小时,并适当安排午睡。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还可适当增加。
3、营养支持
运动中和运动后要大量补充糖;大强度运动后要有足够的蛋白质补充;补充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适当补充氨基酸,以提高短距离、动力性、高强度及间歇性运动的运动能力。
治疗-药物治疗:
运动性疲劳通常无需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特效药。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按摩
可使肌肉放松,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排出。
2、水疗
常用包括桑拿浴、蒸汽浴、温水浴等,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疲劳。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疲劳,通常是可逆的,经过休息、适当治疗,患者一般可以很快恢复。
预后-危害性:
1、运动性疲劳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并发运动损伤、失眠等。
2、严重者可出现运动性晕厥,伴随头晕、出汗、无力、昏厥等表现。
预后-治愈性:
经过休息和适当调养,患者通常可达到临床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缓解症状,促进疾病的痊愈。
日常-生活管理:
1、推荐有规律、有计划的日常生活安排,尤其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保证睡眠时间不小于8小时。
2、家属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为患者进行按摩,缓解疲劳。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少吃多餐,尽量多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2、根据运动程度进行膳食的搭配,运动后适量吃些糖类食物,大强度运动后适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
3、适当喝些淡盐水或者补液盐。
4、多吃些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饮食禁忌:
1、抽烟会阻碍氧气输送到各组织,其结果便是疲劳;咖啡虽能提神,但会消耗体内与神经、肌肉协调有关的B族维生素,所以要尽量不吸烟、不喝咖啡。
2、避免刺激性食物。
3、禁止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1、合理运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或者高强度运动。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不熬夜、不吸烟、不饮酒。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3、注意增加营养,合理膳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