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着痹疾病英文名称: arthralgia due to damp ness疾病概述: 着...
养生
疾病名称: 着痹
疾病英文名称: arthralgia due to damp ness
疾病概述:
着痹(arthralgia due to damp ness),又称为湿痹、著痹,是由体虚卫表不固,感受湿邪,或兼夹风、寒、热等邪气使气机阻遏,血行不畅导致的痹病。临床以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为主要表现。本病病邪轻浅,正气尚足,治疗及时,易于治愈,预后一般良好。年老体弱患者,久病迁延,正气不足,不易治愈,预后不良。西医学类风湿关节页骨关节、强直性脊往炎,反应性关节炎属于本病范畴。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中医科
常见症状: 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
主要病因: 正气不足、湿邪外袭、营卫失调、气血虚弱、脾虚湿阻、脾肾阳虚
检查项目: 血常规、炎性标志物、血清抗体检查、X线检查、CT、MRI、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反复发作而并发其他病症。
临床分类:
1、风湿阻痹证
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重着肿胀、疼痛游走不定,皮色不变,肌肤多麻木不仁,气候变化时发作或加重,或伴有恶风汗出、头身困重,或身体微肿,舌淡红,苔薄腻,脉浮缓。
2、寒湿痹阻证
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疼痛、重着、肿胀,肢体不利以下肢关节多见,遇阴雨天尤为明显,得热则减,舌淡嫩,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
3、湿热痹阻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灼热重着,局部红肿,痛处拒按,口苦汗出,小便色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湿阻证
主要表现为肌肉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重着,肌肤麻木不仁,肌肉萎软无力,面色苍黄,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淡胖,舌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缓。
5、脾肾阳虚证
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酸痛、肿胀、重着,关节屈伸不利,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腰膝酸软,口淡不渴,腹胀,饮食减少,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男子阳痿,女子性冷,或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或沉伏。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青壮年。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正气不足、湿邪外袭、营卫失调、气血虚弱、脾虚湿阻、脾肾阳虚等有关。病机关键为湿邪阻络,气机郁遏,血行不畅。病位在肢体,经络,与脾肾关系密切。病理性质以实为主,日久寒湿伤正,可见脾虚阳弱。
病因-基本病因:
1、正气不足
正气不足是痹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体虚腠理空疏,营卫不固,为感邪创造了条件,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势缠绵。
2、湿邪外袭
正气不足,腠理不固的人,如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或工作在潮湿环境中,或摄生不慎,冒雨涉水或酒后、汗后、浴后受风,或者天热贪凉,导致湿邪夹风、寒、热侵袭人体,闭阻气血脉络不通,皮肉关节受累形成着痹。
3、营卫失调
营卫循行人体肌表,为防御外邪的屏障。如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过度劳累,或发汗太过等,均可导致营卫失调,腠理空虚,易招致外邪侵袭,形成本病。
4、气血虚弱
久病体虚,或营养不良,或慢性失血,或手术、外伤、产后等失血,或饮食伤脾,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均可导致气血不足,使皮肉、筋骨失养,血脉空虚,湿与他邪杂合而致,痹阻经络、关节、肌肉,发为着痹。
5、脾虚湿阻
饮食不节,或饥饱失度,或吃太多肥腻过甜食物,或贪凉饮冷,或过度酗酒,或服用过多苦寒药等,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停,同气相求,易致外湿侵袭,内外湿相合,气血痹阻,可逐渐成着痹。
6、脾肾阳虚
年老体衰,或大病之后,或劳倦内伤,或饮食伤脾,后天不能滋养先天,或房劳伤肾,或过用寒凉药物,以致元气受损,脾肾阳虚;脾为内湿之源,肾为主水之脏,脾肾两虚则水湿内盛,同时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外湿侵犯,内外合邪,痹阻经络气血,形成着痹。
症状-总述:
本病以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为主要表现。本病初起,病性以邪实为主,着痹日久或年老体弱,以正虚为主。
症状-典型症状:
本病初起,或年龄较轻,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较突出,苔腻、脉濡的患者,多属实证;着痹或年老体弱肢体关节疼痛较缓,而功能障碍明显,以全身症状为主,脉虚无力的患者,多属虚证。
症状-并发症:
痿病
着痹久治不愈,可转为痿病,出现肢体痿软松弛,屈伸不利,肌肉萎缩,甚至出现肢体瘫痪,危及生命。
就医-门诊指征:
出现肌肤麻木,关节重着,痛处固定不移等症状。
以上均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风湿免疫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X线和心电图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以及穿一些比较宽松的衣服。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出现关节疼痛、重着等症状多久了?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腹胀、饮食减少、小便不利等?
4、平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如何?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什么其他疾病吗?病前有患感冒等外感疾病吗?
8、平时体质如何?心情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关节反复疼痛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做血常规、炎性标志物、血清抗体检查、X线检查、CT、MRI、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四肢外形动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局部关节是否肿胀、局部皮肤温度是否升高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观察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量,来判断是否为感染现象。
2、炎性标志物
血沉检查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可了解病情活动是否在活动期,观察药物治疗的效果。
3、血清抗体检查
类风湿因子的增高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之一,但在诊断上无特异性。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的指标,对诊断和病情的评估有很大价值。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可以了解心脏情况,是否有并发证,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了解到心脏是否存在病变或功能发生异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通过X线检查,可以了解关节的具体情况,有无变形、增生等情况。
2、CT、MRI
通过CT、MRI,可以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和损伤程度,有助于诊断疾病和了解病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和同样有肢体疾患的行痹、热痹、痛痹加以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老年次之,儿童少见,男女均可患病,以长夏、寒冬季节多见,可有感受湿邪的环境因素。
2、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沉重,或肿胀、麻木不仁、屈伸不利,关节怕冷,皮色不变,以腰以下关节受累多见,遇阴雨天症状加重。
3、多伴有头身困重精神菱靡汗出恶风、四肢欠温、胸闷、腹胀、饮食减少、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
4、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诊断-鉴别诊断:
1、行痹
着痹与行痹均可有肌肉关节疼痛、肿胀,但行痹以风邪为主,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其痛游走不定,以上肢、肩背受累为主,可伴恶风发热:而着痹以湿邪为主,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痛处变换较慢,以腰以下关节受累为主,可伴神倦肢困。
2、热痹
着痹邪郁化热后临床表现与热痹相似,但热痹起病即见一派热象,如关节红、肿、热、痛,局部灼热,口渴身热,舌红、苔黄、脉数等;而着痹起病常见关节重着、酸痛,皮色不红,局部不热,口不渴,身畏寒,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缓。
3、痛痹
着痹与痛痹均可有肢体关节疼痛、畏寒,但痛痹以寒邪为主,疼痛较剧,伴或不伴关节肿胀,全身关节肌肉均可受累:而着痹以湿邪为主,疼痛较缓,常伴有关节肿胀,下肢关节受累多见,常有肢体困重麻木。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以宣痹止痛为主,临证时可结合其他治则合用。在平时及病变时均应注意保暖、节制饮食并加以护理以降低复发率。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风湿痹阻证
(1)如果出现关节痛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制川乌、延胡索等。
(2)如果出现肿胀较为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汉防己、制南星等。
(3)如果出现恶风较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海风藤、白芷等。
(4)如果出现头身困重,饮食减少的患者,可加用藿香、菖蒲等。
2、寒湿痹阻证
(1)如果出现关节疼痛较剧烈的患者,可加用白花蛇、松节等。
(2)如果出现肢体欠温的患者,可加用淫阳藿、巴戟天等。
3、湿热痹阻证
(1)如果出现发热的患者,可加用柴胡、青蒿等。
(2)如果出现小便色红而短的患者,可加用车前草、白茅根等。
(3)如果出现大便不爽的患者者,可加用广木香、黄连等。
4、脾虚湿阻证
(1)如果出现大便稀溏的患者,可加用薏苡仁、砂仁等。
(2)如果出现肢体困重的患者,可加用藿香、草豆蔻等。
(3)如果出现肌肤不仁的患者,可加用路路通、木瓜等。
5、脾肾阳虚证
(1)如果出现小便短少的患者,可加用桂枝、泽泻等。
(2)如果出现大便稀溏,泻下不止的患者,可加用罂粟壳、诃子等。
(3)如果出现肢体关节肿胀酸痛不适的患者,可加用制草乌、木瓜等。
(3)如果出现腹胀、饮食减少的患者,可加用藿香、砂仁等。
治疗-药物治疗:
1、风湿阻痹证
(1)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白花蛇、羌活、独活、川芎、苍术、白术、木瓜、海桐皮、防风、茯苓、陈皮、甘草。
(3)中成药: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
2、寒湿痹阻证
(1)方药:乌头汤加减。
(2)常用中药:制川乌、细辛、桂枝、路路通、白芍、千姜、茯苓、麻黄、当归、独活、蜈蚣、甘草。
(3)中成药:寒湿痹颗粒,追风活络丸。
3、湿热痹阻证
(1)方药:宣痹汤加减。
(2)常用中药:石膏、滑石、防已、黄柏、晚蚕砂、连翘、薏苡仁、赤小豆、肿节风、忍冬藤、赤芍、地龙。
(3)中成药:湿热痹颗粒,当归拈痛丸。
4、脾虚湿阻证
(1)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党参、苍术、柴胡、白芍、法半夏、茯苓、陈皮、羌活、独活、防风、泽泻、黄连、甘草。
(3)中成药:如意丸。
5、脾肾阳虚证
(1)方药:真武汤合羌活胜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茯苓、白术、白芍、附片、生姜、羌活、独活、川芎、防风、淫阳藿、巴戟天、威灵仙、秦艽、苍术、海桐皮。
(3)中成药:妙济丸。
治疗-相关药品:
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寒湿痹颗粒,追风活络丸、湿热痹颗粒,当归拈痛丸、如意丸、妙济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对减轻症状及改善关节功能有一定作用。上肢取穴肩髎、肩髃、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昆仑、太溪、解溪等,或根据疼痛肿胀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
2、离子导入
用制草乌宣木瓜、独活、威灵仙、鸡血藤、海桐皮、樟脑等中药煎液浓缩淬取,加工成含上述中药有效成分的贴片或药垫,利用中频脉冲治疗仪进行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治疗部位可选患处或辨证取穴。
治疗-治疗周期:
着痹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着痹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与正气强弱、感邪轻重、治疗是否及时、调摄护理得当有关。疾病初起,病邪轻浅,正气尚足,治疗及时的患者,易于治愈,预后一般良好。年老体弱患者,久病迁延,正气不足,不易治愈,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如果病邪深入筋骨、脏腑,可发展为痿病,或五脏痹。
预后-治愈性:
本病疾病初起,机体抵抗力强,病邪清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可痊愈。
预后-复发性:
本病容易反复发作,若引起着痹的病因等没有彻底纠正,或者平时饮食起居等调护不当,可能会再次发作或病情加重。
日常-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规律作息、保持积极的心态,适当锻炼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本病早期治疗,预后良好,患者应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本病病程缠绵,行动不便,不良情绪可加重疼痛程度,应注意消除悲观、忧伤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按医嘱给药,祛风利湿药应在饭后服用。
2、应用川乌、草乌、附子等有毒性的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先煎30~60分钟,以缓解毒性。
3、应用全蝎、蜈蚣等药性峻猛、毒副作用较大的虫类药物,可研末装入胶囊内吞服。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
4、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保持清洁干燥,阳光充足,温度适宜,避免阴暗潮湿。
2、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关节活动。
3、缓解期应鼓励和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
4、关节不利或强直患者,应定时做被动活动,从被动到主动,由少到多,由弱而强,循序渐进,以恢复关节功能。
5、保持衣被清洁干燥,汗多者及时擦干,更换衣被。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诱发因素。
2、注意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了解关节是否有强直畸形、活动受限的程度。
3、注意观察有无心慌、气促、发热等病情变化,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检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地检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清抗体检查、X线检查、CT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食生冷、肥腻食品。酒类性热,又能通经活络,可酌情选用。
饮食建议:
1、着痹患者宜常用扁豆、茯苓粥、薏苡仁粥、赤小豆粥等以健脾祛湿。
2、或选用具有温阳性质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
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2、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防止加重疾病。
3、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预防应避免久居寒湿之地,增强体质,防止受邪,同时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心情舒畅,可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生。
1、避免诱发本病原因。如受寒、涉水冒雨、汗出当风等。
2、积极防治外感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牙龈炎等。
3、注意饮食调摄,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宜。
4、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绪波动,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5、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活动量应循序渐进增加。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