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中消疾病英文名称: middle consumption疾病别名: 胃消疾病概述: 中消...
养生
疾病名称: 中消
疾病英文名称: middle consumption
疾病别名: 胃消
疾病概述:
中消(middle consumption),是指胃火炽盛所致的消渴。临床以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多发于中老年人。青少年患病,一般病情较重。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有关。如果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注意饮食生活调摄,预后较好。如果未及时治疗,病情严重,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往往预后不佳。本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相似。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形体消瘦
主要病因: 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检查项目: 尿糖测定、血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胰岛自身抗体测定、体重指数、腰围和腰围臀围比率
重要提醒: 如果出现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形体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应及时就诊咨询,坚持长期治疗、注意饮食生活调摄,避免并发眩晕、肺痨、中风、胸痹等。
临床分类:
1、胃热炽盛证
主要表现为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口渴,小便频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2、气阴亏虚证
主要表现为口渴饮水,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与大便溏稀并见,或者饮食减少,精神不振,肢体乏力,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发于消渴病家族史或长期偏食油腻、过甜食物的人群。
病因-总述:
本病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有关。病位主要在肺、胃、肾。主要病机是阴津亏耗,燥热炽盛。
病因-基本病因: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因素,以阴虚体质最易得病。
2、饮食不节
长期偏嗜各种油脂类食物,包括煎炸、烧烤、涮肉等,或甜食、碳酸饮料或膨化食品等,或者长期饮酒,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积热内蕴,损伤津液,发为本病。
3、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或者忧郁暴怒,损伤肝脏,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滞,或脑力劳动过度,耗伤心阴,郁久化火,消耗肺胃阴津,发为本病。
4、劳欲过度
素体阴虚,再加上平时房事不加节制,导致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肾阴更加亏虚,导致肾虚、肺燥、胃热,发为本病。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以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初起进食量多、饮水多,小便量多症状可不明显,严重者可出现烦渴、头痛、腹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症状-典型症状:
1、主要症状
表现为多饮,多尿,烦渴,喜渴冷水,小便频数量多,有泡沫,或有甜味。
2、多食易饥
表现为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倍于常人。
3、体重下降
开始表现为肥胖或超重,当血糖异常升高至一定程度时,营养物质丢失,体重下降,往往伴有体力不支、倦怠乏力等。
4、其他症状
如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等,女子带下量多,月经不调。
症状-并发症:
1、肺痨
如果未及时医治,或病情严重,肺失濡养,日久可并发肺痨。
2、圆翳内障、雀目、耳聋
如果未及时医治,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可并发圆翳内障、雀目、耳聋。
3、疮痈
如果未及时医治,燥热内结,脉络瘀阻,毒蕴成脓,可发生疮、疖、痈、疽等。
4、胸痹或中风
如果未及时治疗,阴虚燥热,血脉瘀滞,可致胸痹,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可发为中风等。
就医-急诊指征:
如果出现烦渴、头痛呕吐、呼吸深快、目眶内陷、烦躁不安、口有烂苹果气味。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如果出现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形体消瘦。
2、或者心慌、头晕、汗出过多、面色苍白、饥饿、软弱无力、视物模糊。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内分泌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形体消瘦?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有没有暴饮暴食,偏食过甜、肥腻、辛辣刺激食物的饮食习惯?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5、家族中有人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应进行尿糖测定、血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胰岛自身抗体测定、体重指数、腰围和腰围臀围比率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女性患者还需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全身皮肤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1)血糖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目前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9~6.0mmol/L。
(2)葡萄糖耐量试验
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须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WHO推荐成人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5分钟饮完,服糖前及服糖后0.5、1、2、3小时分别测静脉血浆葡萄糖。
(3)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
能较稳定地反映采血前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4)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常见的有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胰岛细胞抗体的检测阳性,对Ⅰ型糖尿病的诊断有意义
2、尿液检查
(1)尿糖
尿糖监测包括单次尿糖监测和分段尿糖监测。尿糖监测不能代替血糖的监测。因尿糖不能精确地反映血糖的动态变化,尤其是老年人。
(2)其他
包括尿蛋白、尿酮体等。尿路感染时常规尿检或尿液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
3、人体测量学
包括体重指数、腰围和腰围臀围比率。腰围是受试者取站立位,双足分开25~30cm,在肋骨最下缘和髂骨最上缘之间的中间水平,在平稳呼吸时测量,臀围在臀部最突出部位测量周径。
4、其他检查
当出现急性并发症时要进行血酮、电解质、渗透压、酸碱度等相应的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形体消瘦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上消、下消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有长期偏嗜过甜过咸、油腻的饮食习惯,或有消渴病家族史。
2、临床表现
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3、辅助检查
尿糖测定、血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胰岛自身抗体测定等,有利于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上消、中消、下消
根据程度轻重不同,消渴病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上消通常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中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突出;下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突出。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加强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体育锻炼。中医治疗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原则。中医辨证论治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能起到降糖调脂、控制并发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
治疗-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胃热炽盛证
(1)如果出现口苦,大便秘结的患者,可重用石膏,加用黄连、栀子等。
(2)如果出现口渴难耐、舌苔少津,可加用乌梅等。
(3)如果出现火旺伤阴,舌红而干、脉细数的患者,可改用竹叶石膏汤。
2、气阴亏虚证
(1)如果兼肺中燥热的患者,可加用地骨皮、知母、黄芩等。
(2)如果出现口渴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天花粉、生地黄、乌梅等。
(3)如果出现气短、汗多的患者,可合用生脉散。
(4)如果出现饮食减少,腹胀的患者,可加用砂仁、鸡内金等。
治疗-药物治疗:
1、胃热炽盛证
(1)方药:玉女煎加减。
(2)常用中药:生石膏、知母、熟地黄、麦冬、牛膝。
2、气阴亏虚证
(1)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木香、葛根、藿香。
治疗-相关药品:
降糖甲片、津力达颗粒、渴乐宁胶囊、十味消渴胶囊、糖尿乐胶囊、消渴丸、天芪降糖胶囊、参芪降糖颗粒、消渴降糖胶囊、益津降糖胶囊、玉盘消渴片、抗饥消渴片、玉液消渴冲剂、降糖宁胶囊、振源胶囊、葛芪胶囊、枸杞消渴胶囊、麦芪降糖丸、七味糖脉舒胶囊、十味降糖颗粒、益气生津降糖胶囊、益阴消渴胶囊、山药参芪丸、玉泉胶囊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西医治疗
1、糖尿病教育
是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的病因、影响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的方法及特殊情况的处理,取得患者和家属主动配合,保证长期治疗方案的严格执行。
2、饮食治疗
目的是维持标准体重,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减轻胰岛负担,使胰岛细胞功能获得恢复的机会,达到既保证血糖的控制又不降低病人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的标准。总热量的确定,要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性别、年龄、劳动强度和工作性质而定。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素。每日饮食中纤维素含量以不少于40g为宜。
3、运动治疗
应进行规律而又适宜的运动,应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等选择,循序渐进,长期坚持。1型糖尿病患者宜在餐后进行体育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减轻胰岛负担,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4、监测血糖
应用便携式血糖计监测和记录血糖水平,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每2~3个月定期检查GHbA1,了解糖尿病控制情况,指导药物调整。
5、口服降糖药
包括磺脲类药、格列奈类药、双胍类药、格列酮类药等。联合用药宜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应采用胰岛素治疗。
6、胰岛素治疗
任何类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均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剂量及治疗方案应强调个体化,剂量的调整应以患者的血糖、尿糖检测结果和预定的控制目标为依据。1型糖尿病所需胰岛素剂量平均为35-40U/d,初剂量可按20~25U/d给予,治疗2-3日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再作调整。2型糖尿病所需胰岛素剂量的个体差异更大,治疗均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如与口服药联合治疗,白天服用磺脲类药,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起始剂量般为8~12U。
治疗-治疗周期:
中消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中消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现阶段无法完全治愈,需终身治疗,如果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注意饮食生活调摄,预后较好。如果未及时治疗,病情较重,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往往预后不佳。
预后-危害性:
如果未及时医治,或病情严重,常可并发其他多种病证,如眩晕、肺痨、中风、胸痹、雀目、疮痈等。
预后-治愈性:
如果经早期治疗,长期治疗,并注意调摄,血糖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预后-复发性:
如果引起的中消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情志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下消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配合长期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胰岛素使用方法,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
2、增强与慢性病做斗争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消除忧虑、恐惧的不良情绪。
3、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保持情绪稳定,情志舒畅。
日常-用药护理:
1、口服降糖药要严格执行医嘱,饭前、定时、定量,备水果糖,防止低血糖发生。
2、正确掌握诺和灵笔或胰岛素泵的方法、部位、时间、操作及储药方法等。
3、中药汤剂宜饭后半小时偏温或偏凉服。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2、注意皮肤和会阴部清洁,衣着宽松,勤换衣服,清洗皮肤时选用性质柔和的中性洗剂,避免用力擦搓,避免烫伤。
3、及时治疗疖、疮、痈、疡及鸡眼、脚癣等,避免继发感染。
4、合并末梢神经病变患者,鞋袜要宽松、柔软,注意四肢保暖。
5、用温水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注意双脚有无破损、烫伤、水疱等。
6、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选择合理的运动疗法,如散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骑自行车等,不感疲劳为宜。
7、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饮水量、进食量及种类、尿量、体重等变化。
2、定期监测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3、注意有无低血糖反应,如果出现心慌、头晕、汗出过多、面色苍白、饥饿、软弱无力、视物模糊等症状,立即进食高糖食物,如糖水等。
4、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早期征象,如果出现烦躁、头痛、呕吐、呼吸深快、口有烂苹果气味等,立即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尿糖测定、血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胰岛自身抗体测定、体重指数、腰围和腰围臀围比率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控制是治疗消渴的基础,应遵医嘱严格控制饮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随意添加食物,忌食过甜、油腻、辛辣食品,戒除烟酒。
饮食建议:
1、主要提倡粗制米面和适量杂粮,多食新鲜蔬菜。
2、胃燥阴伤患者尤须节制饮食,一般主食应控制在每日300-400g,可多食燕麦片、荞麦面等粗粮。
3、适量食用瘦肉、蛋类、鱼类、乳类等,以补充营养。
饮食禁忌: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以免助热。
2、忌食生冷食品,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油腻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有关,应注意饮食调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运动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意饮食调摄,节制饮酒,少吃肥腻,或过甜食物,并适当多食健脾利湿的食物。
2、日常生活中注意情志舒畅,保持精神乐观。
3、平时应加强体育运动,改善痰湿体质,对消渴的预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4、预防发病,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