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
None
药品名称: 马来酸吡咯替尼片药品名称拼音: Malaisuan Biluotini Pian药品概述...
养生
药品名称: 马来酸吡咯替尼片
药品名称拼音: Malaisuan Biluotini Pian
药品概述:
马来酸吡咯替尼片,西药名。为抗肿瘤药。适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既往未接受或接受过曲妥珠单抗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药品类型-1: 西药
药品类型-2: 抗肿瘤药
处方类型: 处方药
医保类型: 医保乙类
参考价格: 2780.00元-9500.00元
药品成分:
本品活性成份为马来酸吡咯替尼。
性状:
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黄色。
适应状:
本品联合卡培他滨,适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既往未接受或接受过曲妥珠单抗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使用本品前患者应接受过蒽环类或紫杉类化疗。
用法用量:
本品应在有抗肿瘤药物治疗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开始使用。
1、HER2检测
在使用本品治疗前,应使用经充分验证的检测方法进行HER2状态的检测。吡咯替尼仅可用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2、推荐剂量和给药方法
吡咯替尼推荐剂量为400mg,每日1次,餐后30分钟内口服,每天同一时间服药。连续服用,每21天为一个周期。如果患者漏服了某一天的吡咯替尼,不需要补服,下一次按计划服药即可。
卡培他滨的推荐剂量为1000mg/m2,每日2次口服(早晚各1次,每日总剂量2000 mg/m2),在餐后30分钟内服用(早上一次与吡咯替尼同服),连续服用14天休息7天,每21天为一个周期。
规格:
按C32H31CIN6O3计,(1)80mg;(2)160mg。
储藏方法:
密封,在25℃以下干燥处保存。启封后保存不得超过一个月。
有效期:
执行标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YBH02602018。
不良反应(副作用):
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用于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中最常见(≥20%)的不良反应包括:
1、胃肠道反应:腹泻、呕吐、恶心、口腔黏膜炎。
2、皮肤反应:手足综合征。
3、代谢及营养类疾病:食欲下降、低钾血症。
4、肝胆系统疾病:血胆红素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
5、全身反应:乏力。
6、血液系统疾病: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嗜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
药品禁忌:
已知对吡咯替尼或本品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目前未进行体内药物相互用药研究。
根据体外研究结果,吡咯替尼主要由CYP3A4酶代谢,与CYP3A4的强诱导剂(例如地塞米松、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利福布汀、利福喷丁)合并使用时,因可能降低吡咯替尼的系统暴露,潜在影响抗肿瘤治疗效果。
与CYP3A4强抑制剂(例如酮康唑、伊曲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茚地那韦、利托那韦、伏立康唑、葡萄柚)合并使用时,因可能增加吡咯替尼的系统暴露,增加患者安全性风险。肝功能不全患者尤其需要警惕吡咯替尼与CYP3A4抑制剂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吡咯替尼对CYP2C19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18.52μM),同时使用经CYP2C19酶代谢的药物可能会提高该药物的血药浓度。
根据本品结构类似药物的研究结果,吡咯替尼是P-糖蛋白转运底物的可能性较大,抑制P-糖蛋白的药物可能会增加吡咯替尼的血药浓度。
注意事项:
1、腹泻:
腹泻是吡咯替尼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Ⅱ期研究中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用于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腹泻发生率为96.9%,主要以1-2级为主,15.4%的患者发生了3级腹泻,未报告4级及以上腹泻。
首次腹泻发生时间较早,75%的患者首次腹泻可发生于用药的第1-4天,第1周期是3级腹泻的高发期,大约50%的首次3级腹泻可发生于用药的第2-15天。
腹泻通常持续2-3天,经过暂停用药或下调药物剂量以及对症治疗,绝大多数的腹泻可得到控制。治疗期间反复发生腹泻的中位累积持续时间为47天。随着治疗周期的增加,总体腹泻的发生率有下降趋势,3级腹泻的发生无增加趋势。
治疗期间患者应关注排便性状和频率的变化,发现大便不成形后,尽早开始抗腹泻治疗,可选用洛哌丁胺或蒙脱石散。如出现持续的3级腹泻、或1-2级腹泻伴并发症(2级的恶心、呕吐、发热、便血或脱水等)时,患者应立即联系医生并接受治疗上的指导,尽早开始对症治疗。
发生腹泻后可根据剂量调整指导原则进行处理,。对于治疗期间频繁发生腹泻的患者,应警惕发生严重腹泻的可能。
2、肝脏功能异常:
Ⅱ期研究中,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用于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53.8%(35/65),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包括AST和ALT升高)、胆红素升高(包括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升高和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和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以1-2级为主,未报告4级及以上的肝功能异常。
肝功能异常可能发生在用药后数天或数个月之后,临床试验中首次发生日期平均为用药后第41天(范围:8天-335天),仅7.7%发生2-3级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暂停或调整吡咯替尼剂量,经暂停或调整剂量后均可恢复。在临床试验中目前尚未观察到吡咯替尼所致的肝损伤(ALT或AST>正常值上限3倍和总胆红素>正常值上限2倍),但大量人群长期暴露于吡咯替尼的数据尚有限。
开始吡咯替尼治疗前应检查肝功能,治疗期间至少每2个周期(6周)应监测一次肝功能,包括ALT、AST、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如有异常,应增加监测频率。如果发现严重的肝功能异常应中止治疗。中、重度肝功能不全可能面临肝脏毒性风险,不推荐使用。
3、皮肤反应:
手足综合征(手掌和足底红肿疼痛、水疱或皮疹)是吡咯替尼和卡培他滨的常见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Ⅱ期研究中,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用于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78.5%(51/65),大多数为1-2级,3级发生率为24.6%(16/65)。
如果发生手足综合征,患者应加强日常皮肤护理,使用润肤霜或润滑剂,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避免压力或摩擦,在医师指导下可使用皮肤外用药对症治疗。皮疹发生率为13.8%(9/65),大多数皮疹为1级,3级皮疹发生率为3.1%(2/65)。
需要注意,具有相同作用机制的同类药物已有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个例报道,包括多形红斑、Steven-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
如发生2级或以上皮肤不良反应,应根据剂量调整指导原则进行处理。
4、血液学:
Ⅱ期研究中,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用于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中性粒细胞降低、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40.0%(26/65)、32.3%(21/65)和9.2%(6/65),3级中性粒细胞降低、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降低发生率分别为7.7%(5/65)、4.6%(3/65)和1.5%(1/65)。使用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前应检查血常规,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常规。
5、QT间期延长:
Ⅰ、Ⅱ期研究中,吡咯替尼(400mgQD)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后14.5%(11/76)乳腺癌患者出现了QTcF超过480ms或较基线增加60ms。基于目前结果,尚不能对吡咯替尼是否导致QT间期延长得出明确结论。同类药物中有报道导致QT间期延长的情况。
鉴于QT间期延长本身的风险且不能排除吡咯替尼引起该效应的可能性,在开始使用吡咯替尼前,应纠正患者的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或低钙血症。在患者具有下列情况时,应对吡咯替尼的用药过程保持警惕:
(1)心脏基础疾病或特殊情况: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前期累积高剂量蒽环类治疗。
(2)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
(3)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
(4)同时使用2种或以上的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
6、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
临床试验中未报告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后,LVEF下降至低于50%的情况。Ⅱ期研究中,12.3%的乳腺癌患者出现2级LVEF下降(较基线下降>10%,<20%)。
目前大量人群长期暴露于吡咯替尼的数据有限。在开始本品治疗前,应进行LVEF评估,确认本品治疗前LVEF在正常值范围内。
在本品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LVEF,以确保LVEF不低于正常值下限。吡咯替尼治疗期间,如发生LVEF明显下降,应根据剂量调整指导原则进行处理。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