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
None
药品名称: 硫酸庆大霉素药品名称拼音: Liusuan Qingdameisu药品概述: 硫酸庆大霉...
养生
药品名称: 硫酸庆大霉素
药品名称拼音: Liusuan Qingdameisu
药品概述:
硫酸庆大霉素,西药名。常用制剂有片剂、缓释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剂、滴眼剂等。为氨基糖苷类广谱抗菌药。用于治疗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下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盆腔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等。还用于敏感细菌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室炎,缓释制剂还用于慢性胃炎、轻型急性肠炎。滴眼液还用于治疗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敏感株)及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的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眼睑炎、睑板腺炎等感染。本品医保类型为: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滴眼液为医保甲类,硫酸庆大霉素胶囊、硫酸庆大霉素片、硫酸庆大霉素颗粒为医保乙类,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为非医保。
药品类型-1: 西药
药品类型-2: 氨基糖苷类广谱抗菌药
处方类型: 处方药
医保类型: 非医保/医保甲类/医保乙类
参考价格: 3.40元
药品成分:
本品主要成份硫酸庆大霉素。
性状:
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白色或类白色片。
硫酸庆大霉素片:白色片至淡黄色片或糖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至淡黄色。
硫酸庆大霉素胶囊:胶囊剂,其内容物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或颗粒。
硫酸庆大霉素颗粒:可溶颗粒。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
硫酸庆大霉素滴眼液:无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状:
本品用于治疗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下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盆腔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等。还用于敏感细菌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室炎,缓释制剂还用于慢性胃炎、轻型急性肠炎。滴眼液还用于治疗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敏感株)及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的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眼睑炎、睑板腺炎等感染。
用法用量:
本品不同剂型、不同规格的用法用量可能存在差异,请阅读具体药物说明书使用,或遵医嘱。
硫酸庆大霉素片、硫酸庆大霉素胶囊、硫酸庆大霉素颗粒:
口服。成人一次80-160mg(8万-16万单位),一日3-4次;小儿一日5-10mg(5000单位-10000单位)/kg,分3-4次服用。
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
口服。一次80mg,一日2次。轻型急性肠炎的疗程为3-5天;胃及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感染,3-4周为一疗程。餐后1小时服用。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1、成人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一次80mg(8万单位),或按体重一次1-1.7mg/kg,每8小时1次;或一次5mg/kg,每24小时1次。疗程为7-14日。静滴时将一次剂量加入50-2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一日1次静滴时加入的液体量应不少于300ml,使药液浓度不超过0.1%,该溶液应在30-60分钟内缓慢滴入,以免发生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2、小儿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一次2.5mg/kg,每12小时1次;或一次1.7mg/kg,每8小时1次。疗程为7-14日,期间应尽可能监测血药浓度,尤其新生儿或婴儿。
3、鞘内及脑室内给药剂量为成人一次4-8mg,小儿(3个月以上)一次1-2mg,每2-3日1次。注射时将药液稀释至不超过0.2%的浓度,抽入5ml或10ml的无菌针筒内,进行腰椎穿刺后先使相当量的脑脊液流入针筒内,边抽边推,将全部药液于3-5分钟内缓缓注入。
4、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用量:按肾功能正常者每8小时1次,一次的正常剂量为1-1.7mg/kg,肌酐清除率为10-50ml/min时,每12小时1次,一次为正常剂量的30-70%;肌酐清除率<10ml/min时,每24-48小时给予正常剂量的20-30%。
硫酸庆大霉素滴眼液:
滴入眼结膜囊内,一次1-2滴,一日3-5次。
规格:
硫酸庆大霉素片:20mg(2万单位);40mg(4万单位)。
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40mg(4万单位)。
硫酸庆大霉素颗粒:10mg(1万单位)。
硫酸庆大霉素胶囊:40mg(4万单位);80mg(8万单位)。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2ml:8万单位。
硫酸庆大霉素滴眼液:8ml:4万单位。
储藏方法:
密闭,在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保存。
有效期:
执行标准:
硫酸庆大霉素片: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
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中国药典2005年版增补本。
硫酸庆大霉素胶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WS-10001-(HD-0081)-2002。
硫酸庆大霉素颗粒: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硫酸庆大霉素滴眼液: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
不良反应(副作用):
硫酸庆大霉素口服、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1、用药过程中可能引起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等耳毒性反应,影响前庭功能时可发生步履不稳、眩晕。也可能发生血尿、排尿次数显著减少或尿量减少、食欲减退、极度口渴等肾毒性反应。发生率较低者有因神经肌肉阻滞或肾毒性引起的呼吸困难、嗜睡、软弱无力等。偶有皮疹、恶心、呕吐、肝功能减退、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贫血、低血压等。
2、少数患者停药后可发生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等耳毒性症状,应引起注意。
3、全身给药合并鞘内注射可能引起腿部抽搐、皮疹、发热和全身痉挛等。
硫酸庆大霉素滴眼液:
1、轻微刺激感。
2、偶见过敏反应,出现充血,眼痒、水肿等症状。
药品禁忌:
对本品或其他氨基糖苷类过敏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其他氨基糖苷类合用或先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可能增加其产生耳毒性、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可能性。
2、与神经肌肉阻滞剂合用,可加重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导致肌肉软弱、呼吸抑制等症状。
3、与卷曲霉素、顺铂、依他尼酸、呋塞米或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等合用,或先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可能增加耳毒性与肾毒性。
4、与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局部或全身合用可能增加肾毒性。
5、与多粘菌素类注射剂合用或先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可增加肾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6、其他肾毒性及耳毒性药物均不宜与本品合用或先后连续应用,以免加重肾毒性或耳毒性。
7、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混合时可导致相互失活。本品与上述抗生素联合应用时必须分瓶滴注。本品亦不宜与其他药物同瓶滴注。
注意事项:
硫酸庆大霉素胶囊、硫酸庆大霉素片、硫酸庆大霉素颗粒、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
1、敏感菌所致的全身性感染应注射治疗。
2、下列情况应慎用本品:失水、第八对脑神经损害,重症肌无力或帕金森病、肾功能损害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3、交叉过敏,对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阿米卡星过敏的患者,可能对本品过敏。
4、长期口服本品的慢性肠道感染的患者仍应注意出现肾毒性或耳毒性症状的可能。
5、在用药过程中仍宜定期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以防止出现肾毒性,并进行听力检查或听电图测定。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1、下列情况应慎用本品:失水、第8对脑神经损害、重症肌无力或帕金森病及肾功能损害患者。
2、交叉过敏,对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阿米卡星过敏的患者,可能对本品过敏。
3、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尿常规和肾功能测定,以防止出现严重肾毒性反应。必要时作听力检查或听电图尤其高频听力测定以及温度刺激试验,以检测前庭毒性。
4、有条件时疗程中应监测血药浓度,并据以调整剂量,尤其对新生儿、老年和肾功能减退患者。每8小时1次给药者有效血药浓度应保持在4-10μg/ml,避免峰浓度超过12μg/ml,谷浓度保持在1-2μg/ml;每24小时1次给药者血药峰浓度应保持在16-24μg/ml,谷浓度应<1μg/ml。接受鞘内注射者应同时监测脑脊液内药物浓度。
5、不能测定血药浓度时,应根据测得的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6、给予首次饱和剂量(1-2mg/kg)后,有肾功能不全、前庭功能或听力减退的患者所用维持量应酌减。
7、应给予患者足够的水分,以减少肾小管的损害。
8、长期应用可能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
9、不宜用于皮下注射。
10、本品有抑制呼吸作用,不得静脉推注。
11、对诊断的干扰:本品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血清胆红素浓度及乳酸脱氢酶浓度的测定值增高;血钙、镁、钾、钠浓度的测定值可能降低。
硫酸庆大霉素滴眼液:
1、本品不得直接注入球结膜下或眼前房内。
2、该药品不宜长期连续使用,使用3-4日症状未缓解时,应停药就医。
3、若出现充血、眼痒、水肿等症状,应停药就医。
4、该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5、请将该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6、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7、泪囊感染(泪囊炎)常发生于泪囊管闭塞的儿童,除用本品滴眼外,可同时辅以局部热敷。
8、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该药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9、滴眼时瓶口勿接触眼睛,使用后应将瓶盖拧紧,以免污染药液。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临床应用:
1、喻大军通过0.5%甲硝唑液切口冲洗配合硫酸庆大霉素预防患者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及其对切口愈合的影响,得出结论阑尾炎手术患者术后采用0.5%甲硝唑液清洗切口,可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切口的愈合,且安全性高。(抗感染药学,2018,15(10):1830-1832.)
2、单云龙通过硫酸庆大霉素联合红外线在治疗老年烧伤后溃疡创面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10%高渗盐水加硫酸庆大霉素联合红外线在治疗老年烧伤后溃疡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并且较为安全,值得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7,15(06):55-56.)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