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
None
药品名称: 碳酸氢钠药品名称拼音: Tansuanqingna药品概述: 碳酸氢钠,西药名。常用剂型...
养生
药品名称: 碳酸氢钠
药品名称拼音: Tansuanqingna
药品概述:
碳酸氢钠,西药名。常用剂型为片剂、注射剂。为抗酸药。用于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碱化尿液等。也可作为制酸药,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症状。
药品类型-1: 西药
药品类型-2: 抗酸药
处方类型: 处方药/OTC甲类
医保类型: 医保甲类
参考价格: 4.50元-38.50元
药品成分:
本品主要成份为碳酸氢钠。
性状:
碳酸氢钠片:白色片。
碳酸氢钠注射液:无色的澄明液体。
适应状:
本品用于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碱化尿液等。也可作为制酸药,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症状。
用法用量:
本品不同剂型、不同规格的用法用量可能存在差异,请阅读具体药物说明书使用,或遵医嘱。
碳酸氢钠片:
口服。一次0.25-2g,一次3次。
碳酸氢钠注射液:
1、代谢性酸中毒,静脉滴注,所需剂量按下式计算:补碱量(mmol)=(-2.3-实际测得的BE值)×0.25×体重(kg),或补碱量(mmol)=正常的CO2CP-实际测得的CO2CP(mmol)×0.25×体重(kg)。除非体内丢失碳酸氢盐,一般先给计算剂量的1/3-1/2,4-8小时内滴注完毕。心肺复苏抢救时,首次1mmol/kg,以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用量(每1g碳酸氢钠相当于12mmol碳酸氢根)。
2、静脉用药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静脉应用的浓度范围为1.5%(等渗)至8.4%。
(2)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中pH值、碳酸氢根浓度变化决定追加剂量。
(3)短时间大量静脉输注可致严重碱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当用量超过每分钟10ml高渗溶液时可导致高钠血症、脑脊液压力下降甚至颅内出血,此新生儿及2岁以下小儿更易发生。故以5%溶液输注时,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8mmol钠。但在心肺复苏时因存在致命的酸中毒,应快速静脉输注。
3、碱化尿液,成人:口服首次4g,以后每4小时1-2g。静脉滴注,2-5mmol/kg,4-8小时内滴注完毕。小儿:口服,每日按体重1-10mmol/kg。
规格:
碳酸氢钠片:0.3g;0.5g。
碳酸氢钠注射液:10ml:0.5g。
储藏方法:
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有效期:
执行标准:
碳酸氢钠片、碳酸氢钠注射液: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
不良反应(副作用):
碳酸氢钠片:
中和胃酸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能引起嗳气及继发性胃酸分泌增加。
碳酸氢钠注射液:
1、大量注射时可出现心律失常、肌肉痉挛、疼痛、异常疲倦虚弱等,主要由于代谢性碱中毒引起低钾血症所致。
2、剂量偏大或存在肾功能不全时,可出现水肿、精神症状、肌肉疼痛或抽搐、呼吸减慢、口内异味、异常疲倦虚弱等。主要由代谢性碱中毒所致。
3、长期应用时可引起尿频、尿急、持续性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异常疲倦虚弱等。
药品禁忌: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1、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尤其是具有较强盐皮质激素作用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时,易发生高钠血症和水肿。
2、与苯丙胺、奎尼丁合用,后两者经肾排泄减少,易出现毒性作用。
3、与抗凝药如华法林和M胆碱酯酶药等合用,后者吸收减少。
4、与含钙药物、乳及乳制品合用,可致乳-碱综合征。
5、与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合用,后者的吸收减少。
6、与排钾利尿药合用,增加发生低氯性碱中毒的危险性。
7、本品可使尿液碱化,影响肾对麻黄碱的排泄,故合用时麻黄碱剂量应减小
8、钠负荷增加使肾脏排泄锂增多,故与锂制剂合用时,锂制剂的用量应酌情调整。
9、碱化尿液能抑制乌洛托品转化成甲醛,从而抑制后者治疗作用,故不主张两药合用。
10、本品碱化尿液可增加肾脏对水杨酸制剂的排泄。
注意事项:
1、对诊断的干扰:对胃酸分泌试验或血、尿pH测定结果有明显影响。
2、下列情况慎用:
(1)少尿或无尿,因能增加钠负荷;
(2)钠潴留并有水肿时,如肝硬化,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妊娠高血压综合症;
(3)原发性高血压,因钠负荷增加可能加重病情。
3、下列情况不作静脉内用药:
(1)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
(2)因呕吐或持续胃肠负压吸引导致大量氯丢失,而极有可能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3)低钙血症时,因本品引起碱中毒可加重低钙血症表现。
4、当药物性状发生改变时,如瓶内有异物,颜色改变,请勿使用。
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长期或大量应用可致代谢性碱中毒,并且钠负荷过高引起水肿等,孕妇应慎用。
(2)本品可经乳汁分泌,但对婴儿的影响尚无有关资料。
6、儿童用药:治疗酸中毒,参考成人剂量。心肺复苏抢救时,首次静注按体重1mmol/kg,以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用量。
7、老人用药:未进行该项试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8、用药过量:未进行该项试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临床应用:
1、梁化菊通过纳洛酮与碳酸氢钠联合静注治疗眩晕探究和实践,得出结论纳洛酮与碳酸氢钠联合静注治疗眩晕疗效较佳且安全性较高。(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8):22.)
2、刘艳霞通过碳酸氢钠联合舒血宁、苯海拉明治疗中枢性眩晕80例疗效观察,得出结论碳酸氢钠联合舒血宁、苯海拉明治疗中枢性眩晕,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北方药学,2019,16(06):96-97.)
3、李果通过碳酸氢钠+异丙嗪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碳酸氢钠联合异丙嗪治疗眩晕时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治疗方式有应用价值。(心理月刊,2019,14(07):142.)
4、杨敏通过碳酸氢钠与制霉菌素治疗妊娠期霉菌性阴道炎,得出结论先采用碳酸氢钠外洗,然后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治疗可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05):111-113.)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