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
None
药品名称: 大黄药品名称拼音: Dahuang药品概述: 大黄,中药饮片名。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
养生
药品名称: 大黄
药品名称拼音: Dahuang
药品概述:
药品类型-1: 中成药
药品类型-2: 攻下药
处方类型: 处方药
医保类型: 医保
参考价格: 23.00元-25.00元/千克
药品成分:
1、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番泻苷A、B、C、D,鞣质。
2、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含总蒽醌以芦荟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酸(C15H8O6)、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1.5%。含游离蒽醌以芦荟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酸(C15H8O6)、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2%。
性状:
适应状:
1、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2、酒大黄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2、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则泻下作用较缓而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功善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热;炒炭常用凉血止血。
规格:
储藏方法:
执行标准:
不良反应(副作用):
1、大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刺激性症状,可见恶心、呕吐、胃肠绞痛、腹泻、肠鸣等;长期服用也可导致“泻剂结肠”,即继发性便秘,此因损害肠壁神经所致。
2、大黄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肝细胞损伤,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肝肿大等,甚至可导致电解质紊乱或肝硬化。
3、大黄素、游离蒽醌等动物研究有肾损害和潜在致癌性的报道,虽然临床尚未发现,但应引起重视。
药品禁忌:
1、大黄性寒,味苦,易伤脾胃,影响运化,故脾胃气虚或阳虚者,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不饥不食,胃腹冷痛胀满,气短乏力,大便溏薄或泄泻,脉细弱无力,舌质淡,苔白等症者,应忌用。
2、大黄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于损伤正气。如非实证者,不可妄用,如老年体衰、婴幼儿气血未充、产后、病后恢复期等应慎用。临床如需使用,也应在辨证中配伍扶正药物,且剂量不可过大,中病后即止,不可过剂。
3、凡妇女妊娠期、哺乳期,皆禁用;月经期间慎用。大黄其性主降,主沉,有趋下的作用,且擅活血化瘀,故妇女在妊娠期间禁用,以防损伤胎元,导致流产、早产;哺乳期间禁用本品,以免通过乳汁而导致小儿腹泻、腹痛;月经期间慎用本品,以免导致月经过多。
4、大黄擅长泻下通便,但只适用于实证、热证之便秘,对于便秘不通且伴见气短汗出,面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虚证、寒证之便秘,大黄则应忌用。临床上最常见的老年气虚之便秘,妇女产后血虚之便秘,尤当忌用。
5、大黄性寒,故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者忌单味药服用。
6、麻疹,阳痿,早泄,无精少精者,期前收缩,记忆力减退者慎用。
7、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者,小儿智力低下者忌用。
8、大黄泻下攻积作用强大,易伤人体正气,久病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寒,便溏腹泻的患者忌单味药服用;缺铁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胃癌、直肠癌、骨质疏松、佝偻病、慢性苯中毒、子宫脱垂患者忌用。
9、大黄可加重盆腔充血,故妇女经期及盆腔炎者禁用。
10、大黄有降血压和扩张血管的作用,故低血压者不宜长期服用。11、表证未罢,血虚气弱,无实热、积滞、瘀结者慎服。
12、《本草经疏》:“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癥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肝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粱之变,足生大疗,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
13、《本草汇言》:“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
14、《雷公炮制药性解》:“伤寒脉弱及风寒未解者禁用。”
15、《本经逢原》:“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
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事项:
1、大黄不宜与咖啡因、茶碱、铁剂、洋地黄、胃蛋白酶、多酶片等合用;不宜与四环素、利福平、磺胺类药合用,因其可能发生中毒性肝病;不宜与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维生素C合用,因其能使大黄的抑菌作用降低;不宜与异烟肼同用,容易形成鞣酸盐沉淀,使吸收减少,影响疗效;大黄与苯巴比妥、磺胺、青霉素、复方阿司匹林等药物存在交叉过敏现象,不宜同用;酚妥拉明可拮抗大黄的止血作用,故不宜同用;氯霉素可降低大黄的泻下作用,故不宜同用;药性炭、鞣酸蛋白、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可减少大黄的吸收,故不宜同用。
2、大黄忌冷水,恶干漆。禁食猪肉。欲取通利者,不得骤进谷食,因大黄得谷食,则大便不能通利。
3、引起大黄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服用过量及长期使用,故临床上应掌握用量及中病即止。
4、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蒽醌苷,其中主要是番泻苷。但大黄又含有鞣质及没食子酸等,同时具有收敛作用,服后可出现先腹泻后便秘现象。这是因为若本品水煎加热时间过长,易于使蔥醌类化合物及结合性大黄酸和其类似成分破坏较多,而鞣酸等成分则大量煎出,从而出现便秘症状。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