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
None
药品名称: 干姜药品名称拼音: Ganjiang药品概述: 干姜,中药饮片名。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养生
药品名称: 干姜
药品名称拼音: Ganjiang
药品概述:
药品类型-1: 中成药
药品类型-2: 温里药
处方类型: 处方药
医保类型: 医保
参考价格: 7.00-17.00元/千克
药品成分:
1、本品含挥发油约2%、主要成分是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柠懞醛等。尚含树脂、淀粉,以及多种氨基酸。
2、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6-姜辣素(C17H26O4)不得少于0.60%。
性状:
适应状:
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用法用量:
规格:
储藏方法:
执行标准:
不良反应(副作用):
尚不明确。
药品禁忌:
1、干姜性热,其温阳之力猛而强悍,故温热内盛诸证断不可使用。如风温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咽痛;或阳明经证,壮热,大汗,大渴,脉象洪大;或阳明腑证,痞、满、燥、实、坚,苔黄脉实者;或热入营血神昏谵语,斑疹红赤等症者,皆当禁用,以免助热生变。
2、干姜味辛而散,性热而燥烈,大有伤津助火之弊,故阴液虚耗,津液不足,火升、火旺者,不可用。如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干咳少痰,或口舌干燥,阳强易举,遗精早泄,或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当忌用。
3、干姜味大辛而热,散而耗损气血,对孕妇及胎儿皆为不利,故应忌用。
4、干姜性热,故小儿夏季热病,小儿肺炎急性期,风热型感冒,鼻窦炎,中暑,神经衰弱,麻疹病,脂溢性皮炎,阴囊湿疹,泌尿系感染及更年期患者皆不宜服用。
5、脑动脉硬化症者,白内障患者,忌用。
6、牙周病,鼻衄,咯血,尘(矽)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头痛,喉癌,甲状腺癌,肺癌,胰腺癌及肛裂者皆忌用。
7、抑郁症者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干姜配白术:助阳散寒,健脾燥湿。干姜辛热,回阳通脉,温肺化饮,长于祛里寒以温中焦脾胃之阳:白术苦甘温,甘补脾,苦燥湿,有健脾燥湿之功。二药同归脾、胃经,一主助阳散寒,一主健脾燥湿,相使为用,共奏温中健脾,散寒除湿之功。
注意事项:
1、高血压者及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忌大量久服。
2、干姜有一定的抗凝作用,急性阑尾炎,胃炎,胃溃疡,胃出血等病患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干姜有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故婴幼儿及老年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本草经集注》:干姜“秦椒为使。恶黄连、黄芩、天鼠矢。杀半夏、莨菪毒。”
5、干姜不宜与石脂同用。
临床应用:
1、现代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消化不良腹泻,慢性支气管炎咳喘,低血压,呕吐,晕车,晕船,肠炎,小儿腹泻,消化性溃疡等。
2、单味应用:
(1)遗尿:取干姜15g,加水200ml,煎至100ml,滤渣取药液与面粉调成糊状,摊于3块7cm×7cm的布上,晒干即成姜饼,将姜饼置于中极、三阴交穴上,用艾条熏灸,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3日为1个疗程。
(2)虚寒性胃痛:干姜3g,研为细末,用水调服。
(3)小儿风寒咳嗽:老干姜120g,水煎,用毛巾蘸药汁洗全身,如冷再温再洗,洗后注意保暖,忌风寒。
(4)猝发心胸剧痛:干姜、温黄酒各适量。将干姜研为细末,每次1-2g,用温黄酒送服,每隔10分钟1次,连服6-7次即可见效。
(5)外伤化脓性感染:干姜粉、鲜姜各适量。将鲜姜压榨出汁,加入干姜粉敷于创面,外用无菌敷料覆盖,每日换药2-3次。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