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
None
药品名称: 乌梅药品名称拼音: Wumei药品概述: 乌梅,中药饮片名。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
养生
药品名称: 乌梅
药品名称拼音: Wumei
药品概述:
药品类型-1: 中成药
药品类型-2: 敛肺涩肠药
处方类型: 处方药
医保类型: 医保
参考价格: 23.00-38.00元/千克
药品成分:
1、本品主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
2、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含枸橼酸(C6H8O7)不得少于12.0%。
性状:
适应状:
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用法用量:
1、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
2、止咳、安蛔宜生用,止泻止血宜炒炭用。
规格:
储藏方法:
执行标准:
不良反应(副作用):
尚不明确。
药品禁忌:
1、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忌用。
2、急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脓疡脓液未清,肺结核等感染较重者忌用。
3、邪毒较盛者,如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不可用。
4、乌梅酸敛之性颇强,故有实邪者忌服;胃酸过多者慎服。
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事项:
1、乌梅酸涩敛肺,有敛邪之弊。故表邪未解,有恶寒,发热等症者不宜单味药内服。
2、乌梅酸涩敛滞,易助热生火。故实热积滞之证,临床表现为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者忌大量内服;痛风患者忌用。
3、乌梅有松弛肠平滑肌的作用,故湿阻脾胃之证,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拒按恶食,嗳气吞酸,大便黏臭者忌大量内服。
4、胃酸分泌过多,消化性溃疡患者忌大量长期服用。
5、乌梅不宜与苍术同用。
6、乌梅不宜与磺胺类药配伍,因易析出结晶而致结晶尿、血尿;不宜与氨基糖苷类药物配伍,因可减弱药效;不宜与氢氧化铝、氨茶碱等碱性药物配伍,因可起中和反应,而降低或失去药效;不宜与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药配伍,因会加重对肾脏的毒性;乌梅可降低维生素B12的生物利用度,故不宜同用;可酸化胃液,提高酸度,使红霉素的单键水解而失去抗菌作用,故不宜与红霉素合用。
7、服用乌梅及其制剂时,忌食猪肉、葱。
8、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核仁中含有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大剂量易产生中毒,因大剂量氢氰酸使延髓生命中枢先兴奋后麻痹,并抑制酶的活动,阻碍新陈代谢,引起组织窒息。故临床应用乌梅时,最好去核,用乌梅肉。
临床应用:
1、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蛔虫腹痛,崩漏,便血、尿血等出血症。
2、单味应用:
(1)胆囊炎、胆道蛔虫病:干乌梅500g,用白醋1000ml浸泡24小时,每次10-20ml,每日3次,口服。
(2)钩虫病:乌梅15-30g,加水500ml煎成120ml,早晨空腹1次服完,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或乌梅去核,焙干,研细,水泛为丸,每次3-6g,每日3次,食前服下。
(3)结肠炎:乌梅500g,洗净,去核,泡入500ml白酒中,密封置阴凉处,浸泡20日后,取乌梅20g,酒5-10ml,口服,每日早晚各1次
(4)溃疡性结肠炎:乌梅15g,加水1500ml,煎至1000毫升,加适量糖,每日1剂,代茶饮,25日为1个疗程。
(5)急性细菌性痢疾:乌梅适量,研为细末,成人每次5g,小儿每次0.1g/kg,每日4次,口服。
(6)病毒性肝炎:取乌梅40-50g(小儿酌减),加水500ml,浓煎至250ml,每日1剂,分2次服。
(7)甲沟炎:乌梅取肉去核,用肉质湿润内面外敷患处并固定,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
(8)混合痔:乌梅枯痔注射液注射于内痔核,每次5-20ml,以使痔核充分肿大、变色为度。若痔核经1次注射治疗后未能枯痔完全,可予以再次注射。
(9)寻常疣:乌梅4-6g,置食醋20-30ml中浸泡1周备用。用时热水浸洗患部,刀削平病变处角化组织以有渗血为度;胶布剪孔贴于皮肤暴露病损部位,乌梅肉研糊贴敷,胶布盖严,3日换1次。
(10)银屑病:乌梅2500g,加水煎熬,去核,浓缩成500ml,制成乌梅膏,每日服10g,每日3次。
3、配伍应用:
(1)乌梅与罂粟壳配伍,敛肺止咳,用于肺虚久咳。
(2)乌梅与诃子配伍,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
(3)乌梅与黄连配伍,涩肠止泻,用于天行下痢不能食者。
(4)乌梅与豆豉配伍,生津止渴,用于消渴烦闷。
(5)乌梅与天花粉配伍,生津止渴,用于虚热烦渴。
(6)乌梅与蜀椒配伍,和胃安蛔,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
(7)乌梅、川椒、黄连配伍,温脏安蛔,用于蛔厥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