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
None
药品名称: 栀子药品名称拼音: Zhizi药品概述: 栀子,中药饮片名。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
养生
药品名称: 栀子
药品名称拼音: Zhizi
药品概述:
栀子,中药饮片名。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药品类型-1: 中成药
药品类型-2: 清热泻火药
处方类型: 处方药
医保类型: 医保
参考价格: 暂无参考价格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碎块。果皮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有的可见翅状纵横。种子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适应状:
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
遵医嘱。
储藏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执行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一部。
不良反应(副作用):
尚不明确。
药品禁忌:
1、栀子味苦性寒,易于伤胃,故食少,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2、虚寒证者不宜使用。
3、内无实热者忌用。
4、凡呕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用。
5、邪在表,虚火上升者禁用。
6、本品性寒,故肾阳虚衰等证者不宜单味药大量使用。
7、慢性肠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者,忌大量长期使用。
8、其煎剂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故低血压患者忌大量长期服用。
9、其提取物能降低心肌收缩力,故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病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栀子提取物更应忌用。
10、本品有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故老年患者及婴幼儿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注意事项:
1、黄柏、黄芩与栀子一起煎煮,可发生沉淀反应,制备注射液的时候不宜同用。
2、栀子不宜与镇静药、麻醉药配伍使用;不宜与β受体阻滞药配伍使用;阿托品可消除栀子的降血压作用,故不宜同用;普萘洛尔可明显抑制栀子的降血压作用,故不宜合用。
3、生栀子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且对胃有刺激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炒后可除此弊。
4、正确掌握用药剂量,依据病情及个体化用量不可超过10g,超剂量使用应谨慎。超量服用,可出现头晕、眼花、口干、便秘尿少等不良反应。
5、栀子生用偏于清热,炒用降低苦寒之性,炒炭专于凉血止血。
临床应用:
1、栀子苦寒清降,性缓下行,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临床各科常用本品,且内服、外用疗效俱佳。自古以来,本品恒为热证常用之要药,配伍黄芩、黄连、黄柏能泻三焦实火;得豆豉即可清热病烦闷;配茵陈,退湿热黄疸;配滑石,可用于治疗血淋溺闭;佐柴胡、白芍,可用于治疗肝胆郁火;伍生地黄、牡丹皮,可用于治疗吐衄不止。生用清热泻火,炒用稍减其寒性,炒焦用于止血,姜汁炒用止烦呕。因苦寒之性易伤脾阳,故凡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宜慎服。栀子,除果实全体入药外,还有果皮、种子分开用者。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
2、栀子药用成熟果实,根据栀子应用的部位不同,功效又稍有不同。《丹溪心法·卷一·火》记载:“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栀子仁偏于走里而清内热,栀子果皮偏于达表而祛肌肤之热,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得配本草·卷七》中记载:“上焦、中焦连壳,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泻火生用,下焦去壳,止血炒黑,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淋证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
3、既然栀子具有凉血的功效,能直接入血分,所以栀子乃止血之品。《本草纲目·第三十六卷·栀子》记载:栀子“用于治疗呕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烫火伤”。我们认为,栀子具有直接的止血之功,故在上述功效与主治表述中,明确说明栀子能够止血。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