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
None
药品名称: 米格列奈钙胶囊药品名称拼音: Migelienaigai Jiaonang药品概述: 米...
养生
药品名称: 米格列奈钙胶囊
药品名称拼音: Migelienaigai Jiaonang
药品概述:
米格列奈钙胶囊,西药名。为糖尿病用药。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仅限用于经饮食、运动疗法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或在饮食、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后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
药品类型-1: 西药
药品类型-2: 糖尿病用药
处方类型: 处方药
医保类型: 医保乙类
参考价格: 20.64元
药品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为米格列奈钙。
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或颗粒。
适应状:
本品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仅限用于经饮食、运动疗法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或在饮食、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后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
用法用量:
餐前5分钟内口服。通常成人每次10mg,每日3次。可根据患者的治疗效果酌情调整剂量。
规格:
10mg。
储藏方法:
遮光,密封,在不超过25℃的干燥处保存。
有效期:
执行标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YBH01272009。
不良反应(副作用):
据国外文献报道:在临床试验总病例1142例中,报告发生不良反应245例(21.5%)。主要为低血糖症状(5.8%),其他包括腹胀(1.7%),便秘(1.2%),腹泻(1.1%)等消化道症状以及头痛(1.0%)等。此外,临床检查值异常在总病例1137例中出现245例(21.5%)。主要包括丙酮酸升高(6.4%),γ-GTP升高(4.1%),乳酸升高(2.9%),ALT(GPT)升高(2.8%),游离脂肪酸升高(2.1%)等。
1、严重不良反应:
(1)心肌梗塞(0.1%):有报告本品给药时发生心肌梗塞症状,给药时应密切观察,出现异常时应立即终止使用,并作适当处理。
(2)低血糖:可能发生低血糖症状(眩晕,饥饿感,颤抖,乏力,出冷汗,意识丧失等)。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可采取给予蔗糖,葡萄糖,或饮用富含葡萄糖的清涼饮料等适当处理措施。但是,在联合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引起低血糖时,因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会延迟二糖类的消化吸收,故不得给予蔗糖,而应采取给予葡萄糖等适当措施。此外,可考虑减量至每次5mg,并慎重给药。
(3)肝功能不全,可能发生伴随AST(GOT)、ALT(GPT)、γ-GTP显著升高的肝功能不全,应密切观察,如出现异常应停止给药并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2、其它不良反应:
(1)代谢:低血糖症状(眩晕、饥饿感、颤抖、乏力、出冷汗、出汗、意识模糊、倦怠、心悸、头重、视物模糊、恶心、精神不振、麻木(感)、困倦、行走困难、打哈欠等)
(2)消化道:口腔炎症、口渴、烧心、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胃炎、胃痛、胃溃疡、胃肠炎、腹胀、腹痛、腹泻、软便、便秘、饥饿感、食欲不振、食欲亢进。
(3)皮肤:皮疹、湿疹、瘙痒。
(4)肌肉骨骼:肌肉痛、关节痛、下肢痉挛。
(5)精神神经系统:头痛、眩晕、困倦、麻木(感)、紧张亢进。
(6)耳:耳痛。
(7)肝脏:AST升高、ALT升高、γ-GTP升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总胆红素升高。
(8)循环系统:心悸、室性早搏、血压升高。
(9)呼吸系统:咳嗽、感冒症状。
(10)肾脏及泌尿系统:肾囊肿、尿频、蛋白尿、血尿。
(11)其他:水肿、脱发、丙酮酸升高、倦怠、出冷汗、发烧、胸部不适、右下肋疼痛、四肢疼痛、体重增加、乳酸升高、游离脂肪酸升高、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甘油三酯升高、尿酸升高、钾升高。
药品禁忌:
下列患者应禁用本品:
1、严重酮症,糖尿病性昏迷或昏迷前期,1型糖尿病患者(因必须输液及使用胰岛素迅速降低高血糖,所以不适于使用本品)。
2、严重感染,围手术期,重度外伤患者(因必须使用胰岛素迅速控制血糖,所以不适于使用本品)。
3、对本品成份有过敏史的患者。
4、妊娠妇女或有妊娠可能的妇女。
药物相互作用:
米格列奈钙与以下药物合用时须慎重,注意监测血糖值,必要时要减量或加量使用。
1、临床症状及处理方法:注意低血糖症状(饥饿感、打呵欠、恶心、乏力、倦怠等初期症状至血压升高、出汗、颤抖、面色苍白等症状,最终意识消失、惊厥、昏迷等)因能增强降血糖的作用,在监测血糖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必要时减量。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合用发生低血糖症状时不得使用蔗糖,必须服用葡萄糖。出现此类症状的药物及其机理机制及危险因子如下:
(1)胰岛素制剂、双胍类制剂(盐酸二甲双胍等)、α-糖苷酶抑制剂(如伏格列波糖等)、胰岛素增敏剂(如盐酸匹格列酮):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理作用相加,导致降血糖作用的增强。
(2)水杨酸制剂(如阿司匹林等):抑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以及抑制结合物代谢。与阿司匹林(单次给予1500mg)合用时有影响的可能性,低剂量(阿司匹林单次给予300mg)时则无影响。
(3)安妥明等、磺胺类(如磺胺甲噁唑等):抑制药物同血浆蛋白的结合并抑制药物代谢。
(4)β-受体阻断剂(如心得安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及增强外周胰岛素敏感性而导致血糖降低。
(5)蛋白质同化激素(如美雄诺龙等):蛋白质同化激素仅对糖尿病患者有降低血糖协同作用,抑制药物代谢,排泄延迟。
(6)四环素类抗生素(如盐酸四环素,盐酸美满霉素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2、临床症状及处理方法:减弱口服降糖药的效果,不能有效控制血糖而导致高血糖。应密切注意因导致餐后血糖升高产生的影响。合用时要注意血糖的控制,增加测定血糖值的频次,必要时调节相应的给药剂量。出现此类症状的药物及其机理机制及危险因子如下:
(1)肾上腺素:抑制外周葡萄糖的摄取及促进肝脏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
(2)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甲基强的松龙等):促进肝脏糖异生,降低外周胰岛素的敏感性。
(3)卵胞激素(如雌二醇等):作用机制不明确,推测可能引起可的松分泌变化,组织对糖的利用发生变化,生长激素过度分泌,肝功能发生变化等因素。
(4)烟酸:抑制肝脏对葡萄糖的同化作用。
(5)异烟肼:糖代谢障碍引发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
(6)吡嗪酰胺:作用机制不明确,有文献报道称血糖难以控制。
(7)吩噻嗪类制剂(如氯丙嗪等):从肾上腺中释放肾上腺素的增加,抑制胰岛素释放。
(8)利尿剂(如苯噻嗪类利尿药,氯噻酮,利尿酸等):使血钾浓度降低,胰岛素分泌功能不全,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
(9)苯妥英:直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3、需密切观察血糖值以及患者的状态的药物及其机理机制及危险因子如下:
(1)甲状腺激素:改变血糖控制条件。
(2)硫酸胍乙啶:给药初期,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刺激β受体作用,促进糖异生、糖原分解导致高血糖,长期则儿茶酚胺耗竭转为低血糖。
注意事项:
1、一般注意事项:
(1)本品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从事高空作业,汽车驾驶的患者使用时应注意。如出现低血糖症状,可使用蔗糖、葡萄糖或饮用富含葡萄糖的饮料等方法处理。但是,在联合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引起低血糖时,因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会延迟二糖类的消化吸收,故不得给予蔗糖,而应采取给予葡萄糖的处理措施。
(2)本品给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糖,密切观察,本品给药2-3个月效果仍不明显可考虑变更治疗方法。
(3)本品给药过程中存在需要停药或减量的情况,此外,还可能由于患者不重视或合并感染等因素导致效果不足或失效。故应在密切观察食物摄取量、血糖值、以及是否存在感染因素等的基础上,即时决定是否适合继续给药,选择给药剂量,以及更适当的药物等。
(4)本品可迅速促进胰岛素分泌。其作用位点与磺酰脲类制剂相同,但与磺酰脲类制剂对血糖控制的协同作用及安全性尚未确认,故不可与磺酰脲类制剂合用。
(5)本品与胰岛素增敏剂(如盐酸吡格列酮)及双胍类制剂等合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未确立。
2、下列患者应慎用本品:
(1)肝功能不全患者(肝脏是本品的主要代谢器官之一。因此有诱发低血糖的可能。因此,有使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肝功能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2)肾功能不全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血浆中药物原型消除半衰期延长的报道,有诱发低血糖的可能)。
(3)以下患者或状态: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有报告发生心肌梗塞)。脑垂体功能不全或肾上腺功能不全患者(有诱发低血糖的可能)。腹泻,呕吐等胃肠功能不全患者(有诱发低血糖的可能)。营养不良,饥饿,食物摄入量不足或身体虚弱(有诱发低血糖的可能)。剧烈运动(有诱发低血糖的可能)。过度饮酒者(有诱发低血糖的可能)。老年患者(老年患者通常生理机能低下)。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妊娠妇女或有妊娠可能的妇女禁用本品。
(2)本品可通过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时应停止哺乳。
4、儿童用药:本品在儿童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尚未确立。
5、老年用药:老年患者通常生理机能低下,应根据症状从低剂量开始(每次5mg)用药并注意监测血糖值,慎重给药。
6、药物过量:尚无相关研究资料。药物过量可能增强降血糖作用,出现低血糖症状。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