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化毒成脓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述: 化毒成脓是中医外科病候过程中,毒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
养生
名称: 化毒成脓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述:
解读:
化毒成脓是中医外科病候过程中,毒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当人体正气不足,不能化毒成脓,又不到切开时机的时候,需用药物予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即内托法。
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使病灶趋于局限化,使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痛消退的目的,寓有“扶正达邪”之意。临床上根据病情虚实情况,托法可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其中补托法又可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应用领域:
1、方剂举例:透托方,如透脓散;益气托毒方,如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方,如神功内托散。
2、常用药物:透脓托毒药物,如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等;补益托毒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川芎、白芍、茯苓、桔梗、皂角刺等;温阳托毒药物,如附子、干姜、黄芪、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川芎、穿山甲等。
3、适应证:透托法用于肿疡已成,毒盛正气不虚,肿势高突,根脚收束,肿疡脓成尚未溃破或溃破后脓出不畅,多用于实证;补托法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如见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数无力等症状,可用益气托毒法;如见疮形漫肿无头,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或局部肿势已退,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不知疼痛,伴自汗肢冷、腹痛便泄、精神委靡,脉沉细,舌质淡胖等症,可用温阳托毒法。
4、注意点: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未成时勿用。补托法正实毒盛的情况下,不可施用,否则不但无益,反能滋长毒邪,使病势加剧,而犯“实实之戒”。故透脓散方中的当归、川芎,凡湿热火毒炽盛之时,皆去而不用,适当加入清热解毒之品。此外,内托法常与清热法同用,因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透脓托毒时要酌加清热药物,火热熄则脓腐尽。
参考文献:
1、曹洪欣,刘保延总主编,李剑,曾召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3、赵尚华.《中医外科方剂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