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木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述: ①五行之一。《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养生
名称: 木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述:
解读:
1、五行之一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古人将“木”的特性概括为——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中医学将事物属性归类于五行,其中为“木”者有:五脏——肝;五腑——胆;五气——风;五窍——目;五体——筋;五志——怒;五味——酸;五音——角;五声——呼;五色——青;方向——东;生化——生;季节——春;变动——握等。
2、症状
“木”还可作为中医症状学术语,指感觉迟钝、肌肤麻木的症状,如人们常说的“麻木”、“发木”就是这个含义。具体而言,“木”是一种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厚之感。
应用领域:
(一)中医之木主要所属事物
1、东
古人对空间的认识多是从太阳的起落、日月星辰的方向和物体的影子来进行判断和总结规律的。《说文解字·卷六·东部》言:“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东”字为“日、木”会意,象太阳升起,照射到树木上的方向。《白虎通疏证·卷四·五行》曰:“木在东方。东方者,阳气始动,万物始生。何知东方生?《乐记》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名么为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可见,太阳从东方升起,古人认为东方为阳气升发之方,与木和春天对应,昭示着生发、运动和少阳之气。
2、春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开端,在农历的正月、二月和三月,为自然阳气萌动生发之时,阴消阳长,寒冷渐消,天气回暖,春季是温和的季节,不似夏季和冬季的过度寒热,也不似秋季的疾风萧瑟,以和缓的状态催生万物,草木生发、动物繁殖、农夫开始播种。《说文解字·艸部》中“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春,即催生。“春”字会意兼形声,甲骨文中的“春“字包括两个“木”、一个“日”和一个“屯”,其中“屯”既是“春”字的声旁,又是草木嫩芽的象形,象草木破土而出,蓬勃生长之势。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春、出也。万物之出也。”蠢,作也,出也,如蠢蠢欲动。春天是生长的季节,还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趋势。天人相应,一年四季中阴阳消长导致的气候周期性的变化影响着人体,春季人体阳气生发,温煦机体,与外界环境相应。生物者春,春则木旺,春季阳气的生发和长物之性与木对应。
3、风
风为气的流动状态,轻浮发散而善行数变。随时令的周而复始,风具有相对明显的运动变化规律,包括风向、风速和风力等变化,与木的生长周期性契合。中国盛行的季风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因素,并且中国古代历法制度的制定与古人对季风与时空联系的总结具有重要的关系。风具有升散运动之性和周期性。风的轻浮之态与木在水中所表现的漂浮相似,木质轻而摆动不定。春风又有和煦、主生发的特征,如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风本质为气,无处不在,“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积极作用,但是风也会产生诸如毁物、传播疾病等消极作用。风邪侵袭人体易袭阳位,位置偏上偏表。风与寒、暑、湿、燥、火都可相兼夹,所以风为六气之始,亦为百病之长,所以对应了一年之开端春季。风具有升散运动之性和周期性,春风又有和煦、主生发的特征。中医理论中的“风“的含义远远超出了其物理本质,已经被赋予了中医学家的主体认知,成为了包含病因、病机等诸多含义的基于隐喻认知的范畴概念。
4、青、苍
青可指蓝、绿、黑三种颜色。中医学中的青色特指草木之色。“青,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康熙字典·戌集中·青字部》)青还有未成熟和年轻之意,如青葱岁月。“苍,草色也。”苍还有老的意思。苍色指深青色、深绿色。苍色与青色都是指茂盛的草木之色,只是颜色深浅的区别。
5、酸
味的含义是舌头尝东西、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也可指抽象的属性功能,如中药的味既可指舌头尝到的味道,也可指药物的药性。《说文解字》中解释:“酸,酢也。从酉夋声。关东谓酢曰酸。”“酸味如醋的味道。《尚书·洪范》曰:“曲直作酸”,《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酸是木实之性,树上的果子含有多种有机酸使其多具酸味,如山植、柠檬等。物之道,以味见道。由具体到抽象的超越实现了对事物的更好理解。
《白虎通疏证·四卷》曰:“木味所以酸何?东方万物之生也。酸者以达生也,犹五味得酸乃达也。”酸味有通达的特点,这是酸与木对应后借用了木的特性。中医认为酸味性收涩,对过度升散的肝气有收敛作用。
6、肝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所谓得五行时么胜,各以气命其脏。”恽铁樵认为“盖《内经》的五脏,非解剖的五脏,乃气化的五脏。”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包含抽象的哲学范畴和具体的科学概念双重意义,对人体的探讨注重整体生理功能而相对模糊人体内部解剖结构的研究,用气一元论分析了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是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脏为库藏,藏象指人体脏器的生理及病理情况反映于外部的征象。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类草木”,中医学家对人体的研究注重整体而相对模糊人体解剖结构,经过观察和临床实践,发现肝脏与木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故相类比。东方和西方的古人对尸体进行解剖时所见到的肝脏是几近相同的,然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他们向着不向的方向发展,西方注重精细个体,而中方文化注重整体性。中医的“肝”含义广泛,是在解剖意义上的肝脏的基础上的主观认识,包含了肝脏的形态结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与人体其他部分甚至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超实体的肝藏象系统。中医认为肝属木,主生发,主疏泄,主藏血,其气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
7、胆
胆,原作胆。《说文解字·卷四·肉部》说:“胆,连肝之腑,从肉詹声。”胆附于肝之短叶间,并与肝相通,其形若悬瓠,呈囊状,现代称之为“胆囊”。肝之余气化生胆汁。胆的生理功能,一是贮藏并排泄胆汁;二是主决断。胆汁是一种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亦称“清汁”,故《灵枢·本输》称胆为“中精之府”,《千金要方》称胆为“中清之府”,《难经·三十五难》称之为“清净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说:“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二铢,盛精汁三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胆病者,善太息,口苦”与胆贬藏和分泌胆汁有关。中医认为胆有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并且肝与胆之间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故《灵枢·本输》说:“肝合胆”。胆贮藏、排泄胆汁,参与六腑的“传化物”,故为六腑之一,但胆不容纳水谷、传化浊物,与其他腑不同;胆化藏胆汁为精汁,故胆又属奇恒之府。胆排泄的胆汁具有帮助消化某些饮食物的作用。胆归属于“木”是由于肝与胆的密切联系。另外,胆囊在活体时因贮存胆汁而呈蓝绿色,死后被染成深绿色,所以与苍、青之色相联系。
8、目
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白虎通义·五行》言:“人目何法?法日月明也。”由于肝藏血,而血具有营养和滋润人体的作用;而眼睛作为人体的视觉器官更加需要津液和血的滋养,眼睑处可见清晰血管,并且可根据此处的血管来初步判断一个人是否贫血。中医认为:目需要肝之阴血的濡养并且肝的经脉上联目系,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从目反映出来。例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等等。
9、爪、筋
《素问·五脏生成》曰:“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中医所言的“筋”是中国古代医家对解剖学笼统的概括性的认识,实际上囊括了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肉、韧带、肌腱、腱鞘、筋膜、关节囊、滑囊、血管和神经,甚至关节孟缘、关节软骨等等,可认为是体的运动系统,筋骨关节屈伸灵活,但是又容易受伤甚至骨折,所以与木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医认为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若肝的阴血亏虚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象。
爪为筋之余,“爪”包括指甲和趾甲,质脆而具有一定的韧性,如同树枝一样,既可弯曲,又容易断裂,由于人的手脚是进行劳动的重要部位,所以爪对其有保护作用,古人说:“爪牙以自卫”。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光泽、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搞、软薄甚至陷变形。
(二)麻木
麻木是指多因气虚失运、血虚不荣、风湿痹阻、痰瘀阻滞导致气血不通、皮肉经脉失养,引起的以局部或全身肌肤、肢体发麻,甚或全然不知痛痒为临床症状的一类病证。
1、病因病机
麻木一证属气血的病变。临床上常见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变化。麻木虚证多属气虚或血虚,或气血两虚。气虚不仅可导致血虚,而且往往又是形成痰瘀的原因。实证多由外感风寒湿邪或在里之湿痰、瘀血阻闭经脉气血引起。其病因病机包括:气虚失运、血虚不荣、风湿痹阻、痰瘀阻滞。
总之,麻木一证,以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及痰、瘀为标。麻木的病因虽有多端,而其病机皆为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流通,以至皮肉经脉失养所致。
2、诊断
麻木的发病特点是:一般多发生于四肢,或手指、足趾,亦有仅见于面部一侧或舌根等部位者。
临床表现上,麻木两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麻木。麻,指皮肤、肌肉发麻,其状非痒非痛,如同虫蚁乱行其中;木,指肌肤木然,顽而不知。
3、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包括三点:①辨新久虚;②辨病情轻;③辨发病部位。
其证候与病因病机分类一致,包括:气虚失运、血虚不荣、风湿痹阻、痰瘀阻滞。
治疗上,麻木以气血的病变为主,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故其治疗应以调补气血、助卫和营为主。但由于麻木与外邪、瘀血、痰湿有关,特别是久麻久木不知痛痒者,多属因虚而致实,前人已明确指出是湿痰瘀血为患,有形之邪阻于经隧,故又当以疏通为先,待邪有消退之机,气血渐趋流通之时,再施调补为宜。正虚邪实,则补泻合剂,相机而施。总之,在治疗上应注意区分新久虚实、标本缓急,全面考虑,根据具体的情况拟定治则,不可拘于一法一方。
参考文献: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3、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4、董晓娜,五行“木家族”及历节病案例的隐喻认知解读,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