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气虚则寒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 指阳气不足出现阴寒的病机 概述: 气虚则寒指阳气不足出...
养生
名称: 气虚则寒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 指阳气不足出现阴寒的病机
概述:
解读:
应用领域:
1、气虚,温煦、调节不利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可以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消除寒冷。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②有助于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③有助于精血津液的正常施泄、循行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发挥温煦作用的气是人身之阳气,《医碥·气》说:“阳气者,温暖之气也。”若阳气不足,产热过少,则可见虚寒性病变,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血津液代谢减弱、运行迟缓等,如《诸病源候论·冷气候》说:“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
从阴阳两方面的属性来说,气属阳,在气的生理功能方面来说,“气主煦之”,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气的温煦作用下发挥生理功能。《质疑录》曰:“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少火生人之元气,是火即为气,此气为正气”。正常表现于外则体肤温和。气虚则温煦脏腑功能活动低下,表现于外则肢、体不温,或自觉恶寒,或体温不升(36.5℃以下),或感冒外邪而抗之无力,应发热而未发热。如《诸病源候论·冷气候》曰:“夫脏气虚,则内生寒也”。所谓“气不足便是寒”。气的调节建立在温煦功能之上,通过“温分肉,充肌肤,肥腠理”而司腠理的开泄,调节人体的体温,适应自然界的寒、暑变化和体内气机的活动变化。
2、气虚则寒,对此类虚寒疾病宜温补阳气,散寒除邪,如参附汤(《正体类要》),本方由人参、附子组成,益气回阳固脱。主治阳气暴脱证,证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虚寒之象。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刘尚义,吴元黔,陈国信等编著,《中医名言选》贵阳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室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4、邓中甲.《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