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人气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素问·生气通天论》 概念: 指人体阳气 概述: 基础理论...
养生
名称: 人气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素问·生气通天论》
概念: 指人体阳气
概述:
解读: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己虚,气门乃闭。”人体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和维持着人体的机能活动,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最盛,故白天人们多从事劳动,气血的运行比较旺盛。而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安眠,故气血运行比较沉静。
应用领域:
阳气的生理作用
1、推动作用
阳气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各脏腑、经络、官窍的正常机能活动,以及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均起着推动作用和激发其运动的效能。如果阳气虚衰,常导致推动激发作用减弱,则影响机体生长发育,或出现未老先衰,或使某些脏腑、经络、官窍的机能活动减弱,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和运行迟缓,从而引起血虚、血液运行不利或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
2、温煦作用
气的温煦作用主要的体现是维持体温的恒定;阳气的温煦还与人体的气化活动密切相关;各脏腑、经络、官窍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机能活动;血和津液等阴津物质,也须靠气的温煦,才能进行正常的循环运行,故有“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之说。如果气的温煦能力失常,就会出现温煦太过和不及的病证。太过即“气有余便是火”,就会因气郁不散而化热,出现发热、恶热喜冷等现象;温煦不及即“气不足便是寒”,就会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寒象。
3、卫外作用
阳气的卫外是一个综合的机能现象,包括阴津物质及脏腑、经络、官窍的多方面作用。阳气的卫外防御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固护全身的肌表,抗御外邪的侵入;另一万面抗拒病邪的传变,驱除邪气于体外。在人体阳气旺盛时,则能有效地抗御外邪的入侵,或使患病的机体正气恢复,驱邪外出。若人体阳气虚弱,卫外防御作用减弱,身体抗病能力就要下降,易于罹患疾病;或病后难以速愈。
4、固摄作用
是指气具有对体内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血液、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也是固护脏器,使其固定于一定部位,防止其下垂或脱出。气的固摄作用主要表现在:因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使之有规律地正常排泄;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耗损;固摄脏腑,临床应用补气法,可治疗脏器下垂等。临床常见气的固摄机能减弱时,可导致出血、多汗、多尿、滑精,以及胃、肾、子官等脏器下垂等证。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等主编.《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2、李经纬、余瀛鳌等主编.《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3、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