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失守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素问·脉要精微论》 概念: 指五脏失去藏守精气的功能 概...
养生
名称: 失守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素问·脉要精微论》
概念: 指五脏失去藏守精气的功能
概述:
解读:
应用领域: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本段言人以五脏为本,五脏藏精舍神,在体内各有职守。病人声音的清浊、语音的高低、语言的正常与否及二便情况,均反映了五脏的功能状况。如声音重浊,为脾脏失守,中土壅滞,水湿不运;声低息微,言不接续,为气被劫夺,肺脏失守;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神明之乱,多为心神失守;泄利不止,大便失禁,门户不固,为脾胃失守;遗尿、小便失禁,为膀胱失约,肾脏失守。因此《内经》提出可从闻声问疾入手,察五脏得守、失守。
五脏所藏精、气、神的内在联系
1、五脏之精,生命之基
人体之精,有先后天之分,又分藏于五脏。其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故又称“元精”,其藏于肾,后天之精,为脾胃所化生之水谷精微,来源于出生后所摄入的饮食物,如营、血、津、液是也,其藏于心肝脾肺诸脏,是这些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又称“脏腑之精”。一般来说,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营血,肺藏津液。精、营、血、津液虽分藏于五脏,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资生、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一个功能整体。如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之间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精与血之间有“精血同源”之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营与血之间常以“营血”并称,两者同行脉中,可分而不可离;血与津液之间有“津血同源”之谓,两者能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以上所言为五脏所藏之精的区别和联系。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篇》);“脾为五脏之根本,肾为五脏之化源,不从精血,何以使之灌溉”((景岳全书》);“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类经·摄生类》)。故经云:“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明了五脏之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五胜之气,生命之源
五脏之精化生五脏之气,如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其中肾气由先天之精气化生,故为先天之气。心气、肝气、脾气、肺气为后天之精所化生,故为后天之气。人之先天精气与后天精气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前人对此有深刻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景岳全书》并指出:“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由于五脏所藏精气的差异,产生了五脏升降出入各异的气机运动变化形式,如在五脏之间构成了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心肾相交三个特定的结构单元。机体的各种生理现象,实质上都是脏气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五脏之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协同动作产生了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五脏之间协调有序的整体联系,实现了人体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功能活动。由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发生、发展的根本机制,是人体精气神三宝生化不息的源泉,故曰五脏之气,生命之源。如《庄子·知北游篇》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难经·第三十难》更明晰指出:“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故《难经·第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3、五脏之神,生命之主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们都是由人体五脏精气所化生。由于五脏所藏精气各不相同,因而所藏之神也不一样。如《内经》指出:“肝戴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灵枢·本神篇))又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从此可以看出,祖国医学将精神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且与五脏密切相关,心起主导作用,统管人的一切思维意识及情感活动,而其他各脏则在心的统帅下,各分管一定的情志活动。在论述五脏神志病证时,《灵枢·本神篇》又指出:“心,怵惕思虑则伤神,……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肝,悲哀动中则伤魂,……。肺,喜乐无极则伤魄,……。肾,盛怒不止则伤志,……。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由此说明,五脏之神依存于五脏精气,但神对精气也起着主导作用。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发生发展的根本机制,体内气化活动是沿着一定规律井然有序地进行,而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这是神总司气化的结果。说明神有综合平衡全身气血阴阳、表里上下、脏腑百脉的功用。从这个角度言之,神的盛衰,同样关系到生命的安危。正如《灵枢·天年篇》所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因此中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参考文献:
1、肖烈钢,略论五脏所藏精、气、神的内在联系及其意义,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2、王庆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内经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4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