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天年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述: ①《灵枢经》篇名。天年,即天赋之年岁。本篇从先天禀赋和后天...
养生
名称: 天年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述:
解读:
1、《灵枢经》篇名
“天年”是《灵枢经》篇名之一。
《灵枢经》又名《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针经》,别称《九卷》,为《内经》组成部分之一。原书9卷共81篇。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阐发,是研究我国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本篇论述了人的生命形成和生长衰老过程,并重点阐述了人的寿夭与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强弱、皮肤致密、肌肉解利以及营卫运行的不失其常等因素有关。强调“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原则,成为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2、天寿
在古代中医哲学中“天”可指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是物质性的自然界。“天年”之“天”就是指这种自然状态。
天年即先天赋予的寿命限度,也称天寿。人有生老病死,它是个体发育过程中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量变和质变过程,是生命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中医学在论述天年时,提到人的寿命可以达到百岁。《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代这种人寿限的认识与当代老年医学有关寿限的认识颇为一致。根据养生方面的论述,一般认为天年为120岁。《尚书》曰:“以百二十为寿。”《养生论》记载:“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老子认为:“人生大期,以百二十为度。”《左传》:“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根据现代科学理论推算,人类自然寿命应当是100~150岁。
应用领域:
(一)《灵枢·天年》的学术思想
篇中论人之始生的物质基础及人体生命形成过程。提出“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的先天禀赋理论。认为人体胚胎是父精母血的结晶。父精为阳,母血为阴,阴为基,阳为用,阴阳交感,胚胎形成并开始发育,至脏腑齐全、营卫气血调和畅行、神气藏舍于心,魂魄毕具,可称为人,脱离母体而降生。
关于文中强调的神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神气舍心……乃成为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应联系有关篇论予以全面、深刻的理解。影响人类生命寿夭的基本因素,有先天禀赋,也有后天形成,既有内在机理,也有外在体征。为疾病防治、优生优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诊治信息。
《灵枢·天年》从人之始生到自然衰老过程中生理上、体态上、性格上即精、气、神的变化,从而说明防止衰老以及摄生防病的重要意义。后世所谓精、气、神是人身三宝的理论依据也在于此。
另外,篇中以10岁为一个阶段,论述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描述了各阶段与脏腑精气神变化相应的外部表现及特征,说明了中寿而尽的原因。文中还指出衰老过程中,各脏腑功能是按五行相生之序依次衰退的,说明各脏腑功能衰退有早有晚,其意义有待深入研究。论述人体各阶段变化以精、气、神的盛衰变化为基础。人的生命源于先天之精,精能化气生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后世将其概括为人身“三宝”。精、气、神虽源于先天,但必须受后天的滋养培育,才能不断化生,不断充盛,维持生命活动。因此,调养精、气、神,也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二)天年论
《内经》将天赋的年寿称作天年,也就是自然寿命。《灵枢》有“天年”之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有“尽终其天年”之语,天年是《内经》有关生命规律的重要术语。
1、物种天年
古人早就认识到万物(指有生之物)皆有生死“天数”,《庄子·逍遥游》说:“小年不及大年”,并提出朝菌以月为期、蟪蛄以年为期,而冥灵、大椿以千年为期,是说物种固有的自然寿命。《内经》接受了这种思想,《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化有小大,期有远近”,高世栻注之曰:“生化有小大,死期有远近,如朝菌晦朔,蝼蛄春秋,此化之小、期之近者也;蓂灵大椿,千百岁为春,千百岁为秋,此化之大、期之远者也。”
人类作为自然物种之一,也自有其物种寿限。《内经》约其数为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灵枢·天年》也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王冰注《上古天真论》引《尚书·洪范》一百二十岁。王充《论衡·气寿篇》谓:“百岁之数,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现代研究,从人类成熟期、细胞分裂次数等不同方法计算,约为120~150岁,与古人认识大致相合。
2、个体寿数
作为物种固有其天年概数,但并不是说人类个体皆可享此寿数,人类个体的预享寿数在出生之时即定,张介宾谓之“天定”,徐大椿谓之“定分”。主要决定于遗传因素,与个体祖辈寿数有关,有家族倾向;同时与父母生殖精气的强弱、和谐与否,胎儿孕养有关。以上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个体的先天禀赋,是人生所享寿数的基础。《灵枢·天年》从男女媾精、胚胎生成,母体养胎、形立神具而成人的过程,表述了对人类个体生命来源的认识,提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神气盛衰存亡的生命决定论,并通过考察面部发育情况和基本生理机能强弱,预测个体寿数,体现了《内经》对个体寿数已经有了较为科学而系统的认识。如《灵枢·天年》说:“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鼻孔深长,头面部骨肉丰满,面部血脉充盛,则禀赋强壮,先天发育良好,长寿有基。又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五脏六腑发育良好、机能健全,则气血得以化生,津液润养全身,精神魂魄旺盛;特别是呼吸微徐,则脏气安定,神气内守而不外泄,是肺主治节良好之征;荣卫气血运行通利和调,循常不乱,则脏腑肢节得养;腠理致密,则不受邪侵扰。“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乃长寿之征。
3、生命过程
《内经》认为,人的生命运动是一个生、长、壮、老、死的客观过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里“生杀”“变化”,就是对有生之物生命过程的简要概括。又如《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将生长壮老已与生长化收藏并提,认为有生有死、少壮衰老是有生之物的普遍规律。《内经》有两篇论述这个过程:一是《灵枢·天年》,描述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全过程,其中的主线是精气自然盛衰制约的身心变化,以十岁为一个阶段;二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描述女子以七岁为阶段,由一七而至七七,男子以八岁为阶段,由一八而至八八,生殖机能盛衰的过程。它截取生命过程中的一段,以生殖能力变化为主线,同时伴随机体生理变化,两者具有同步盛衰的特点。这两段虽侧重点不同,但皆论生命过程,其规律是由少而壮、盛极必衰、最终消亡,它似乎是一种哲理,更有着坚实的实践观察基础。《内经》的论述,不仅为中医摄生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确立人生各阶段的摄生原则也有直接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洪图.《内经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9月
2、王庆其.《内经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
3、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10月
4、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4月
5、吴颢昕.《灵枢经白话解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5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