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五谷类别: 中医药术语 出处: 《黄帝内经》 概念: 1、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等五种谷...
养生
名称: 五谷
类别: 中医药术语
出处: 《黄帝内经》
概念: 1、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等五种谷类。2、指秔(或作梗,俗作粳)米、麻、大豆、麦、黄黍
概述:
解读:
应用领域:
1、小米养脾。小米为五谷之首,也是五谷中最有营养的。小米性温,其最重要的作用是补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使脾胃不得养,则气血不能顺利化生。养脏先养脾,养脾可常食小米粥。经常使用小米粥有助于补中益气,益寿延年,尤其是脾胃不和,、老年人及孕妇应经常食用。
2、小麦养心。小麦入心、脾、肾经,据《本草纲目》记载,小麦的功用为除热,止烦,润燥,利小便,善补心气。失眠、心烦、莫名悲伤者可用带皮的全小麦熬粥喝,能起到疏理肝气、防治失眠、调畅心气的作用。若食症状比较严重,在用小麦煮粥的时候还可以放点红枣或者莲子,以加强养心功效。
3、稻米养肺。稻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水稻,因为水稻生活在水中,所以性偏凉,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也兼有养胃的功效。
4、黑豆养肾。黑豆有较好的补肾功效,中医认为黑豆色黑入肾经,具有利水消肿、理气行气、活血解毒的作用。
5、绿豆养肝。绿豆有清热解毒、清火的功效,有助于养肝。若是阴虚火旺,内心烦躁不安,可以使用绿豆百科粳米粥。
6、粳米
味甘,性平。入脾,胃经。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名医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千金食治》:“平胃气,长肌肉。”内服:煎汤。《本草纲目》:“炒米汤不去火毒,令人作渴。”(1)治赤痢热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蜡纸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济方》)。(2)治受胎未足,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早白米粉扑之(《圣济总录》)。
7、小豆
甘、酸、平,利尿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湿热、小便不利、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肾炎、疮疡肿毒。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孔繁祥.《滋阴补阳不生病》: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
3、袁钟、图娅、彭泽邦、车建途.《中医辞海·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4、王伯恭.《中国百科大辞典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