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五音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黄帝内经》 概念: 出《灵枢·邪客》。指宫、商、角、徵、...
养生
名称: 五音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黄帝内经》
概念: 出《灵枢·邪客》。指宫、商、角、徵、羽五音。古人把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
概述:
解读: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五音”一词时常出现,角、徵、宫、商、羽五字亦为众人熟知,但是在一些经典中涉及五音时,其意义又不仅仅是角、徵、宫、商、羽这简单的五个音。五音通常是指五音调式,即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
五音调式是以某一音为主音而创作出的某一调式的旋律,例如08年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就属于宫调式,是以“宫”为主音的乐曲。也可以说符合五声音阶的乐曲都可以归类成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五类。
而在中医理论中,五类调式也和五行、五脏相对应,即角调式乐曲对应于肝木,徵调式的乐曲对应于心火,宫调式乐曲对应于脾土,商调式乐曲对应于肺金,羽调式乐曲对应于肾水。王冰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解中提到:“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角调式乐曲具有“木”之特性,其旋律朝气蓬勃、兴发舒展,在五脏则入肝;徵调式乐曲具有“伙”之特性,其旋律明快愉悦、活力四射,在五脏入心;宫调式乐曲具有“土”之特性,其旋律清静幽雅、淳厚庄重,在五脏入脾;商调式乐曲具有“金”之特性,其旋律铿锵宏伟、高亢有力,在五脏入肺;羽调式乐曲具有“冰”之特性,其旋律苍凉哀伤、深远透彻,在五脏入肾。正是由于五音的直曲轻沉和等音学特性与五行之曲直、润下等相通,由此形成五音与五行的“同气相求”,体现了五音调式的乐曲与五行五脏的共性,这也正是五音、五行与五脏相应,即“五脏相音”的理论基础。这同样也是现代一些音乐疗法常用的指导理论。
应用领域:
1、五音与五脏
第一,五脏的生理特性与五音相应,《四诊抉徵·闻诊》记载:“脾应宫,其声漫以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正因为五音的特性与五脏的生理功能“同声相应”,故才有五脏-五音的对应关系;第二,五脏和则五音调,如《四诊抉徵·闻诊》:“五脏安畅,则气藏于心肺,声音能彰”,《灵枢·脉度》:“肾气和则闻五音矣”,五脏之气血通畅、阴平阳秘,则五音易辨、“五脏之音正” 。第三,闻五音之变而见五脏之病,即通过辨别五音的异常变化可以诊断五脏之病变。“藏于内而形于外”,五音为五脏之外象,故五脏有疾可以通过五音反映出来,例如《素问》云:“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普济方》记载“五脏有余不足,候之五声五音者”,《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盖人病蕴于内,声音显于外。乐声乱则五音不和,人声乱则五脏不和,所以听声音验人之疾病也”。《难经·六十一难》云:“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知其病。”由“闻其五音”而知五脏之疾,是将五音闻诊应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2、五音与经脉
《内经》中还有一些五音与经脉相关联的段落,这也是五音的一个重要内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记载:“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釱(音弟)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其中“上角、大角、左角、釱角、判角”可以理解为“角”音的五个分段。五音的每个音又都分出了五个音,而且和十二经脉部分对应,音“感而病生”则经脉亦出现相对应的症状,或“佗佗然”或“遗遗然”等。另外,五音之变,也可以通过针刺经脉来调节,《素问遗篇·刺法论》提到“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上下相错……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等等。“商音不应”即为“律吕音异”,治法“先补肝俞”,再“刺肺之所行”。《灵枢·五音五味》亦有记载“右徵与少徵,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徵,调左手阳明上…判角与少角,调右足少阳下”,五音分出的二十五音可以调节相对应的经脉的左右、上下段,这也应当是五音疗法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表明,五音与经络之间存在对应的联系,在临床应用中,根据听音的病变,取相对应的经络、脑穴来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有关五音与经络相关的具体对应关系和应用操作鲜有记载,古代文献也模糊其辞,且有以讹传讹之说,故有必要整理和探讨五音与经络相关性的文献。
3、闻五音诊断疾病
五音在理论上与五行五脏关系密切,在临床上可以用来对疾病诊断。
用五音来辅助诊断,这是传统望闻问切四诊中闻诊的重要内容。闻者,一闻气味,二闻五音。《内经》中记载大量关于五音闻诊的内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素问·五脏生成》中“五脏相音,可以意识”,《素问·玉机真脏论》提到“上气见血,下闻病音”等等,均表明闻五音以诊断疾病。《难经本义》中亦有五音闻诊的注解:“肝声呼,音应角,调而直,音声相应则无病,角乱则并在肝。心声笑,音应徵,和而长,音声相应则无病,徵乱则病在心…肾声呻,音应羽,深而沉,音声相应则无病,羽乱则病在肾,”“闻五脏无声,以应五音之清浊,或互相胜负,或起音嘶嘎之类,别其病也。”闻其音声以别其病在何脏,角乱则病在肝,徵乱则病在心等等,这些有利于临床上辨别疾病的病位。清代的沈源在医案《奇症汇》中记载:“脾土之音,击之声发,犹琴声之相应也。盖琴无体,则弦不鸣,拨其弦,则遂应”,“明乎器之如是,便知是病所击之声矣。”又说:“器之为质,分五音之声,非以气恁也。即如木为器,其音角,角音调而直,故声如是。”意思是五音的性质是由于物体的材质决定的,“木为器”则发角音,肝在五行为木,因此,人若肝郁气滞、肝气太旺则发角音;反之,若发角音则说明其为木性,为肝之有余,可见知肝病。
4、听五音以治疗疾病
传统医学将五音应用于治疗疾病,即五音疗法。
五音疗法是五音临床应用的又一重要内容。中医五音疗法,是根据“五脏相音”的中医基础理论,五音配属五脏,结合五行生克,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如上文提到五种调式应于五脏,配合十二律应用,角调式乐曲旋律朝气蓬勃、兴发舒展,在五脏则入肝,可以条达情志、消忧解郁;徵调式乐曲旋律明快愉悦、活力四射,在五脏则入心,可以通调血脉,振奋精神;宫调式乐曲旋律清静幽雅、淳厚庄重,在五脏则入脾,可以助脾健运、消食化痰;商调式乐曲旋律铿锵宏伟、高亢有力,在五脏则入肺,可以除燥息怒,安宁人心;羽调式乐曲具旋律深远透彻、苍凉哀伤,在五脏则入肾,可以启迪心灵。所以应用不同调式的乐曲可以治疗相应五脏的疾患。
5、五音可调节情志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五音与五脏一一对应,五脏有五志,在五音临床应用治疗疾病时,常常涉及到情志的内容,因此五音与五志的对应关系也需要研究。
《乐记》对于音乐的描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乐之本在“人心感于物”,意思是,“人心”对物的看法决定了音的胜质,也就是说本着不同的心情或角度,则听到的声音也截然不同。同样一个乐曲,不同的人听出不同的韵味。“人心感于物”,指的就是人的情志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中,人的情志归纳五类,即怒、喜、思、忧、恐,分别与肝、心、脾、肺、肾对应。情志是五脏脏气活动的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同时,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人体气血运行紊乱,“怒则气下,思则气结,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提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所以情志的变化也能反映出人体五脏脏气的盛衰,反之,调节人的情志也可以到达调节五脏的功效。这也正是五音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6、五音、二十五音可调节经络
二十五音是五音的五个音级,是五个八度的五音。二十五音调节经脉过程中,都是以音一五行一五脏为基本依据。因此,五音调节经脉的实质,是以五音一五行一五脏为主线,根据音的升降将五音扩展为二十五音,结合标本、根结理论,把二十五音与经脉的上下、左右一一对应。
二十五音调节经脉,包括了二十五音对经脉的根、本部和标、结部的调节。二者存在明显差异。二十五音调节经脉的根、本部,是通过经脉对应的音,结合经脉的上下与二十五音的升降,虚证补其根本,实证泻其标结。二十五音调节经脉的标、结部,是根据经脉反映脏腑虚实的状况,结合五脏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应用二十五音。虚证时,调节应补本脏之虚,泻其所胜之脏;实证时,调节应泻其本脏之邪实,补其所侮之脏。
7、传统五音疗法与现代五音疗法的差异
第一,二者的基础理论不同。传统的音乐疗法是以五音的理论为基础,是五音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强调五音配属五脏,符合五行学说的纲领,是中医学整体观的表现。而现代音乐疗法是以近年来传入的西方音乐疗法为基础,发展而形成的边缘学科,它是以音乐一心理一生理模式为基础,是把音乐作为一种中介手段来治疗疾病。
第二,二者的应用方法不同。基础理论的差别决定了二者在具体应用时必然迥异。传统五音疗法将乐曲按五音的理论,可以分成五类调式的乐曲:宫调式乐曲、商调式乐曲、角调式乐曲、徵调式乐曲、羽调式乐曲。根据五音配属五脏、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针对五脏的疾病施以相应调式的乐曲,以此来治疗疾病。而现代音乐疗法是将音乐作为调节心理的一种手段,因此对音乐内容上的要求很单一,主要强调乐曲的节奏和旋律,使乐曲和人体达到物理上的共鸣,或者通过听觉刺激人的大脑皮质,以此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人体自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三,传统五音疗法不仅仅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还能对人体潜在的状态起到预警、诊断作用。在倾听乐曲时,对乐曲的不同反应,也正体现相应脏腑的气血盛衰状况。
第四,在治疗疾病方面二者也大不相同。根据传统五音疗法的理论,五脏任一脏气不和均可以用其对应调式的乐曲来调节治疗,临床应用广泛,如脾不运化可用宫调式乐曲助脾健运,肝郁则可用角调式乐曲疏肝解郁。现代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是以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为主,如抑郁症,范围较局限。
总之,传统五音疗法和现代音乐疗法的差异,归其根源,是基础理论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李经纬等编著.《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
2、张伟.五音调节经脉的理论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