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小暑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述: 二十四节气之一。《群芳谱》:“暑气至此尚未极也。”这时正值...
养生
名称: 小暑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述:
解读:
农历推算四季气候而划分的二十四个单位。《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谓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一季节管六个节气,四个季节组成一岁。每一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一年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小暑从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开始,到7月22日或23日结束。此时正值初伏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小暑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有“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所以叫小暑。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浓荫,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说的是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应用领域:
(一)小暑养生
1、起居
小暑天热天长,宜晚睡早起,中午睡个午觉。除了起居须定时,穿衣勿赤膊外,还要注意防湿以及不要过吃冷饮。
2、运动
“少动多静”,最好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还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
3、饮食
多吃苦味和酸味食物,能敛汗止泻祛湿,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例如,食用西瓜、黄瓜、冬瓜、茄子、绿豆等,这些食物味甘性凉,具有清热、去暑、解毒的作用;又如,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是小暑时节最宜吃的食物之一。
4、精神
天热,人容易烦躁,应注意调整身心,保持平和的心情。
(二)小暑防病
1、小暑谨防细菌性痢疾
小暑气温高,病菌繁殖很快。特别是苍蝇,它是传播痢疾的重要媒介。苍蝇在夏季繁殖很快,而且十分活跃。平时人的胃液里有胃酸,可以把吞进胃里的病菌杀死,但在热天出汗多,使体内的水和盐分大量损失,以致制造胃酸的原料减少,加上喝水比较多,胃酸又被冲淡,所以杀菌能力减弱。吃下去的病菌就容易到肠子里去。而夏天人们爱吃生冷蔬菜、瓜果,又不注意消毒,这就增加了细菌入口的机会而发生痢疾。预防痢疾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用开水烫一烫,最好用消毒水消毒;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应洗手,要采用各种办法积极消灭苍蝇。在家里若有痢疾病人,要及时将患者送医院治疗,接触病人后要把手洗干净。
2、小暑当防气温骤升带来的不适
盛夏环境对人体有不同的刺激,可分为轻微、中度和恶性刺激。气温骤然变化就是一种对人体的恶性刺激。随着气温的骤然升高,人们汗流浃背,午后精力难以集中。由于高温会引起人体出汗过多,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进而影响情绪和心理。临床生理表现为面红气促、毛孔弛张、食欲减退、入睡困难、心率加快,同时心理表现为心情烦躁、易于激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为预防这些不适的发生,应尽量压缩外出活动时间和减少剧烈活动量,适当调节好休息时间;在做户外活动时,要注意戴好遮阳帽或遮阳伞,防止烈日对头部的直接照射。要注意多饮水,使身体保持足够的水分;采取积极的措施,做好小环境防暑降温工作。同时在心理上,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要学会心理暗示,调节好气温骤然升高对心理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4月
2、张红星,左祖俊.《二十四节气与养生》: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6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