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止脱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 是指运用具有止脱固涩作用的药物来治疗气陷下脱导致的滑泄遗精...
养生
名称: 止脱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 是指运用具有止脱固涩作用的药物来治疗气陷下脱导致的滑泄遗精带下,或元气虚损导致的脱证的治疗方法
概述:
解读:
应用领域:
(一)适应病症
因气阴亏虚导致的遗精、带下、滑泄等症;或因阴阳气血严重损耗的引起的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细欲绝等症。
(二)代表性方剂
1、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甘草、干姜、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2、参附汤 《医方类聚》
组成:人参、附子。
功效:益气,回阳,固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证。手足逆冷,头晕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
3、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4、增液承气汤 《温病条辨》
组成: 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功效: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热结阴亏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5、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组成: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60g,龙骨(炙),牡蛎(盐煮一日一夜,煅粉)各30g。
功效:涩精补肾。
主治:肾虚不固之遗精。遗精滑泄,腰痛耳鸣、四肢酸软,神疲乏力,舌谈苔白,脉沉细。
6、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组成:桑螵蛸、远志、菖蒲、煅龙骨、人参、茯神、当归 、龟甲各30g。
功用:调补心肾,固精止遗。
主治:心肾两虚证。
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天台乌药、益智仁。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寒证。
8、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白术30g,生黄芪18g,龙骨24g,牡蛎24g,萸肉24g,生杭芍12g,海螵蛸12g,茜草9g,棕边炭6g,五倍子1.5g。
功用: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脾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血崩。
9、固经丸《丹溪心法》
组成:炒黄芩、炒白芍、炙龟板各30g,炒黄柏9g,椿树根皮22.5g,香附7、5g。
功用: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主治:阴虚血热之崩漏证。
10、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炒山药30g,炒芡实30g,盐黄柏6g,车前子3g,白果12g。
功用:固肾清热,祛湿止带。
主治:脾肾两虚,湿热带下证。
(三)代表性中药
1、附子
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一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一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敛、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2、干姜
药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3、人参
药性:甘、微苦,平。归肺、脾、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用法用量:煎服,3一10g;挽救虚脱可用15一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4、西洋参
药性:甘、微苦,凉。归肺、心、肾、脾经。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用法用量:另煎兑服,3一6g。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5、黄芪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用法用量:煎服,9一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6、甘草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用法用量:煎服,1.5一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
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不宜大剂量久服。
7、麦冬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胃、肺、心经。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用法用量:煎服,6一12g。
8、天冬
药性:甘、苦,寒。归肺、肾、胃经。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6一12g。
使用注意:脾虚泄泻、痰湿内盛者忌用。
9、山萸肉
药性: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用法用量:煎服,5-10g,急救固脱20-30g。
使用注意: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
10、覆盆子
药性:甘、酸,微温,入肝肾经。
功效:固精缩尿,益肝肾名目。
用法用量:煎服5-10g。
11、桑螵蛸
药性:甘、咸、平。归肝肾经。
功效: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12、莲子
药性: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功效:固精止带,补脾止泻,益肾养心。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
13、芡实
药性:甘、涩,平。归脾肾经。
功效: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四)常用药膳
1、黄芪蒸鸡 《随园食单》
组成:嫩母鸡1只(1000g左右),黄芪30g,精盐1、5g,绍酒15g,葱、生姜各10g,清汤500g,胡椒粉2g。
功效与应用:益气升阳,养血补虚。适用于脾虚食少,倦怠乏力,气虚自汗,易思感冒,血虚眩晕,肢体麻木及中气下陷所引起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
制法与用法:母鸡宰杀后去毛,剖开去内脏,剁去爪,洗净。先入沸水锅内焯至鸡皮伸展,再捞出用清水冲洗,沥干水待用。黄芪用清水冲洗干净,趁湿润斜切成2mm厚的长片,塞入鸡腹内。葱洗净后切成段,生姜洗净去皮,切成片。把鸡放入砂锅内,加入葱、姜、绍酒、清汤、精盐,用湿棉纸封口。上蒸笼用武火蒸,水沸后蒸约1、5一2小时,至鸡肉熟烂。出笼后去黄芪,再加入胡椒粉调味,空腹食之。
使用注意:表虚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以及阴虚阳亢者,均不宜用。
2、生脉饮 《千金方》
组成: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功效与应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适用于体倦乏力,气短懒言,汗多神疲,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久咳气弱,口渴自汗等。
制法与用法:水煎,取汁,不拘时温服。
使用注意: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不宜用本方。
3、人参粥 《食鉴本草》
组成:人参3g,梗米100g,冰糖适量。
功效与应用:补元气,益脾肺,生津安神。适用于脾肺气虚所致的短气懒言,神疲乏力,动则气喘,易出虚汗及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亦可用于年老体弱,不思饮食,全身无力,倦怠欲睡而又久不能入寐,或津伤口渴等。
制法与用法:将粳米淘净,与人参(切片或打粉)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至粥熟,再将化好的冰糖汁加入,拌匀,即可食用。
使用注意:人参一般只适用于虚证,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用。
4、二仙粥(《小儿药膳食疗》)
组成:金樱子、益智仁各30g,荧实米50g,冰糖适量。
制作:将金樱子、益智仁共置锅中,加清水800m1,煎取汁液200ml,去残渣后加入其芡实米,煮至熟烂粥成,加冰糖即可。
用法:每日1剂,分2次于空腹时食用。
功效:益肾健脾,固精缩尿。
主治:脾肾亏虚,下关失固之成人尿频遗尿、夜尿频多、遗精滑泻久痢、腰膝酸痛、肢体乏力,或小儿遗尿,或妇女白带清稀、量多等。
5、山茱萸粥(《遵生八笺》)
组成:山茱萸30g,粳米100g,蜂蜜30g。
制法:将粳米淘净,煮粥;山茱萸去皮核兑入粳米粥中搅匀。
用法:每日l剂,分2次食用。
功效:补益肝肾,涩精止遗,敛汗固脱。
主治:肝肾亏虚,肾气不固,致精失封藏之阳痿遗精、遗尿尿频或尿后沥不尽,冲任不因之月经过多、崩漏、带下量多,筋骨失养、软、头晕耳鸣等。髓海不充之腰膝酸。
参考文献:
1、李剑,曾召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治则治法与针灸学分册》: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2、袁钟.《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1995年
3、《中医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2月
4、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6月
5、高学敏主编.《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6、谭兴贵主编.《中医药膳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