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渗下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 用淡渗之品渗利湿邪的治疗方法 概述: 渗下,即渗利下焦。下...
养生
名称: 渗下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 用淡渗之品渗利湿邪的治疗方法
概述:
解读:
水湿重浊,有自然下行之性,而下焦即为水湿排泄必经之道。下焦主水之脏腑即肾与膀胱。二者相为表里,若其气化正常,水液得以渗下,则可正常排出。若气机不畅,水液内停,不得渗下,则难以排出,往往导致小便短少,甚至完全不通,危及生命。吴鞠通治疗湿温,也非常重视通畅下焦,淡渗利湿之法。
如治疗“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之证,吴鞠通除用芳香通神利窍之剂外,特加茯苓皮汤(茯苓皮、生薏仁、猪苓、大腹皮、白通草、淡竹叶)“淡渗分消湿浊”。即使治疗湿温初起,湿遏卫气,表里同病,以宣开肺气为主的三仁汤中,也用了薏苡仁、滑石、通草等淡渗利湿之品。
应用领域:
(一)主治病证
主要用于水湿停聚于下焦病症。
(二)常用药物
1、茯苓
药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1)水肿尿少;(2)痰饮眩悸;(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2、茯苓皮
出自《本草纲目》谓其: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功专利水、消肿。
药性: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
应用:主治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诊余集》记载:孟河有一人,面黄,腹膨足肿,喜服药,每日服药一剂,方能安寐,无论寒热攻补之剂,服之皆宜。后孟河贾先生诊之,用茯苓八两,桂枝一两,煎汤十余碗,令其欲饮则饮,欲溲则溲,必一夜服尽。溲出如屋漏水,色兼紫红,而腹膨足肿俱消,再服异功散等健脾之剂,而病霍然。可见茯苓利水之功效。
3、薏苡仁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药性: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应用:(1)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2)脾虚泄泻;(3)湿痹拘挛;(4)肺痈,肠痈;(5)赘疣,癌肿。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薏苡仁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称其为上品养心药。薏苡仁寒而不泄,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利而不克,至和至美之品。本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薏苡仁与白术略有相似,同有益气、除湿、和中、健脾之功,虽多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而不知其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曰气,则白术温而薏苡寒;曰味,则白术甘辛而薏苡甘淡。且白术气味俱厚,薏苡气味俱薄,为迥然不同。
(三)常用方剂
五苓散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苔白,脉浮。
2、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
3、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2、李玉成.宣上、畅中、渗下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3、罗素华.吴鞠通湿温病辨治规律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4、李冀.《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5、原一祥.《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
6、钟竷生.《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5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