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十二剂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本草衍义》、《本草经疏》 概述: 中医术语。出自《本草...
养生
名称: 十二剂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本草衍义》、《本草经疏》
概述:
解读:
应用领域:
1、宣剂:《药对》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宣即宣布敷散之义。凡味辛之品,具有发散、行气之功的药物,治疗邪在胸脘,气机壅塞之证者,称宣剂。完素曰:“抑郁不散为壅必以宣剂散之”,好古曰:“内经称有五郁,木郁发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宣也”。诸气郁或七情所滞,最宜宣导,正木郁达之意也。证中夹火热者多,未合宜,用者自临时通变可也。阐释了宣剂的适用证。
2、通剂:徐之才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通者,流通也”通即通利之义;“滞,留滞也”,滞者留滞不行。凡味淡渗利之品,能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淋病、癃闭等证者,称通剂。“经曰:味薄者通,所以淡味的药为通剂。”凡是具有通行留滞,可以去除蕃聚闭阻的方剂,都属于“通剂”的范畴,如通利小便的五苓散,通泄水气的十枣汤。
3、补剂:《药对》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李杲曰:“人参甘温,能补气虚;羊肉甘热,能补血虚。羊肉补形,人参补气。凡气味与二药相同者,都是补剂。”补即补益之功;弱指虚弱病证。凡味甘之品,具有滋补作用,治疗气、血、阴、阳不足的各种虚证者,称为补剂。张从正曰:“五脏各有药剂补泄,五味各补其对应的脏腑”。
4、泄剂:徐之才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李杲曰:“葶苈苦寒,气味俱厚,不减大黄,能泄肺中之闭,又泄大肠。大黄走而不守,能泄血闭时肠胃中的渣秽之物。一泄气闭利小便,一泄血利大便。凡二药同者皆为泄剂。”泄,即泻,祛邪之义;闭,即邪实而闭之义。凡味苦,气味俱厚之品,能泻下通腑,祛邪攻积,逐水,治疗二便不通等脏腑里实之证者,称泄剂。
5、轻剂:《药对》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张从正曰:“风寒之邪,始侵皮肤,头痛身热,宜解体表之邪,内经所谓轻而扬之也。痈、疮、疥、痤,皆宜取解表之法,发汗泄除,以毒烟熏,皆为轻剂。”轻者,指药性轻扬升散;实者,指邪客在表,腠理闭塞。凡质轻升浮之品,能治疗病邪在表之证者,称轻剂。
6、重剂:《药对》曰:“重可去怯,慈石、铁粉之属是也。”张从正曰:“重者,有下沉追猛之意。怯则气浮,如丧神守,而惊悸气上,朱砂、水银、沉香、黄丹、寒水石之伦,皆体重也。”重指药性质重之品;怯是心神不宁,惊悸气逆之证。凡矿物药,质重者能镇,可镇心安神,重镇降逆,治疗心神不宁惊悸,肝阳上亢头晕,肺胃气逆咳喘、呕吐、呃逆等症者,称重剂。
7、滑剂:徐之才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滑是指药性滑利;着是指有形之邪留着于经络脏腑。凡药性润滑,能治疗大便燥结、小便淋沥等症者,称为滑剂。
8、涩剂:徐之才曰:“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涩是指药性收涩,脱是指正气耗散而致的滑脱病症。凡药味酸涩,能收敛固涩,治疗自汗盗汗,久喘久咳,久泻滑泄,遗精滑精,遗尿失禁,带浊崩漏等病症者,称涩剂。
9、燥剂:徐之才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张从正曰:“积寒久冷,吐利腥秽,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此大寒之病,宜蒋=附、胡椒等燥之。若因湿而病,则白术、陈皮、木香、苍术之类除之,此等亦为燥剂。”本义是湿去则燥,故谓之燥,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湿病的药物可称燥剂。现代则指药味苦而性燥之品者,如黄连、黄柏、苍术、厚朴等。
10、湿剂:徐之才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湿者,润湿也,即滋润之义。后世称“润剂”;枯者,津液精血亏耗,如肠燥便秘,肺燥干咳、胃燥干呕、肾燥消渴等症。李时珍曰:“凡麻仁、阿胶膏润之属,皆润剂也……,若但以石英为润药则偏矣。古人以服石为滋补故尔。”
11、寒剂:十二剂之一。即用寒凉药物组成的方剂。具有治疗热性病证的作用。
12、热剂:十二剂之一。用温热药物以祛除阴寒痼冷之剂。
13、升剂:用升提药物组成并具有补益升举中气作用的方剂。如因气虚而腹胀或子宫下垂,用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党参、当归、橘皮、白术、升麻、柴胡)。
14、降剂:用降抑的药物组成,具有降逆作用的方剂。如咳嗽气逆,痰多而稠,用苏子降气汤;气虚呃逆用旋覆代赭汤。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彭泽帮、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2、余传隆.《中药辞海·第一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
3、严永清.《中药辞海·第二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
4、赵守训.《中药辞海·第三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年
5、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6、赵国东.《本草纲目一本通》: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
7、明·徐彦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玉机微意》: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