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十二经遍诊法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黄帝内经》 概述: 诊法。在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
养生
名称: 十二经遍诊法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黄帝内经》
概述:
解读:
在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中各取一处动脉以候十二经脉之气变化的诊断方法。
十二经动脉,出《难经·一难》:“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针灸甲乙经》详细记述了十二经“动脉应手处”的穴位名称。如下: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经渠;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手厥阴心包经:劳宫;手太阳小肠经:天窗;手阳明大肠经:合谷,阳溪,五里;手少阳三焦经:和髎;足阳明胃经:大迎,下关,人迎、气冲、冲阳;足太阳膀胱经:委中;足少阳胆经:听会,上关;足太阴脾经:箕门、冲门;足少阴肾经:太溪、阴谷;足厥阴肝经:太冲、行间、五里、阴廉。即在十二正经各循行部位上能触摸及脉搏跳动的穴位处。
应用领域:
1、具体部位:
太渊:肺,寸口;阳溪:大肠,手合谷上;冲阳:胃,足跗;冲门:脾,腹股沟处;阴郄:心,神门内;天窗:小肠,喉旁;委中:膀胱,腘窝;太溪:肾,踝里旁穴;劳宫:心包,掌心;和髎:三焦,耳目之间;悬钟:胆,外廉踝之上;太冲:肝,足大趾上跗。
2、上古“遍诊法”以十二经皆有动脉为理论与实践之基础。
十二经脉在出现病证的情况下,分别诊断其脉动明显部位的脉搏变化,即可诊断十二经脉的病证,此种诊法,诊断的部位选在十二经脉气循行路线上的一些穴位,都是五脏六腑经脉之气血流注的部位。此种诊法的诊断疾病的价值比较高,但在具体的诊断操作中,确实有一些部位有不易操作之弊,若确因操作困难,可以选用其他诊法或者选用部分比较方便诊断的部位,同时也应结合其他诊法,使诊断更全面更准确。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彭泽帮、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2、曹洪欣、刘保延总主编;李剑、曾召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3、(清)林之翰.《四诊抉微通解》:三秦出版社,2005年
4、欧阳兵.《中医诊法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