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手足逆胪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诸病源候论》 概念: 手足甲际处皮肤的剥起 概述: ...
养生
名称: 手足逆胪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诸病源候论》
概念: 手足甲际处皮肤的剥起
概述:
解读:
手足逆胪是一种以手足指(趾)甲根际皮肤倒卷、撕裂、翘起为特征的皮肤病,俗称“倒刺”。本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及妇女的指、趾,尤以示指、中指、无名指甲的根际处最为常见。病程持久,进展缓慢,易于复发。本病相当于西医所指的逆剥。
“胪、皮也”(《说文解字》)。手足逆胪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手足逆胪》。称之“手足爪甲际皮剥起,谓之逆胪”。后世医籍对本病的论述甚少。《备急千金要方》载有治疗本病的外用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中记载本病是由于风邪入于腠理,气血不和所致。
应用领域:
(一)病因病机
本病或因素体阴亏血燥,或因热病伤阴,吐泄亡津,乃致津亏血燥,肌肤失于荣润;或气候炎热干燥;或接触污浊油垢;或过用肥皂烧碱等,匀能使气血失和,肌肤不润,风邪乘隙内入腠理,从而发病。亦常见农作之人插秧着泥,手指受到磨擦、损伤而生。
(二)临床表现
初起于甲襞上缘处皮肤纵向撕裂,呈三角形剥离。小若针尖,大如芝麻,前端上翘卷起,触碰则痛,若牵拉倒刺,则可撕脱出血,痛楚尤甚。可单发,亦可多发。多见于儿童及妇女。
(三)诊断依据
1、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及妇女。
2、单发或多发。多见于示、中、无名指。
3、指(趾)甲襞上缘处见皮肤呈纵向撕裂,尖端剥离上翘、倒卷,触之疼痛,撕脱则出血。
(四)鉴别诊断
代指:甲板周围或沿爪甲边缘焮肿、疼痛、积脓,自觉剧痛不适。
(五)辨证
1、肝郁血热证
初起病急,甲襞处多处皮肤撕裂、上翘倒卷,触痛明显,伴胸闷不舒,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2、阴虚血燥证
病久反复,倒刺上翘,伴肌肤干燥,毛发不荣;舌红苔净,脉细数。
(六)治疗
1、内治法
(1)辨证论治
①肝郁血热证:治宜清泻肝火,选用龙胆泻肝汤酌加桑叶、菊花等。
②阴虚血燥证:治宜养血润燥,选用养血润肤饮酌加天花粉、鸡血藤、葛根、何首乌等。
(2)成药、验方
①龙胆泻肝丸:9g,口服,3次/日。
②二至丸:6~9g,口服,2次/日。
2、外治法
(1)润肤汤(白鲜皮,王不留行子,明矾,决明子),水煎取汁,泡洗患处,每次15~20分钟。1~2次/日。
(2)艾叶细辛煎(艾叶,细辛),水煎取汁,浸泡患处,每次15分钟。1~2次/日。
(3)干姜,研细末、猪脂(或羊毛脂),调成软膏。用前泡洗方浸泡后,剪去翘起皮肤,外擦涂。1~2次/日。
(4)青珠,干姜,研细末,外擦患处。2~3次/日。
(七)护理与预防
勿过用肥皂、烧碱浸泡手指,避免接触汽油、机油等油脂化学品。插秧等劳作时戴橡皮手套等保护手指皮肤不受伤害。发病后不宜用手撕剥翘起皮肤,以免出血或染毒成脓。
(八)述评
手足逆胪是常见于儿童、妇女的指(趾)甲根际皮肤倒卷、撕裂、翘起为特征的皮肤小恙。本病重在预防,应做指(趾)的卫生保洁,防止干燥、损伤,偶尔发病者,立即将翘起的皮瓣剪去,以免进一步损伤染毒。经常反复发病者,应辨证论治,以消除爪甲皮肤干燥起翘的内因。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欧阳恒,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