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暑秽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时病论》 概述: 暑秽,中医基础术语。①指病名。夏秋季节...
养生
名称: 暑秽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时病论》
概述:
解读:
应用领域:
1、病因
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秽浊之气
2、病机
夏秋之间,天暑下迫,地湿升腾,暑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交混于内,若素体脾虚湿胜,火起居不慎,暑湿秽浊之邪侵犯人体,因阻气机而发为本病。
3、分类处理
临床表现:头痛而胀,胸脘痞闷,烦躁呕吐,肤热有汗,甚至神昏耳聋。
病机分析:秽浊之气阻遏清阳,则头痛且胀,暑湿秽浊交阻于中焦,阻滞气机,则胸脘痞闷,烦躁呕恶,暑湿郁蒸,则肤热有汗,但一般热势不甚,汗亦不多,秽浊蒙蔽清窍,则可见神昏,耳聋,词语热陷心包之神昏见舌蹇肢厥,灼热舌绛紫者明显不同。偏于暑热重者,苔多黄腻,且有心烦口渴;偏于湿浊者,则舌苔白腻,口多不渴。
治法:芳香辟秽,化湿涤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方中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陈皮、厚朴、桔梗、炙甘草。
藿香正气散偏于温燥,用于暑兼寒湿者。若时中蕴热,可加六一散清热利湿。感秽浊太盛而蒙蔽清窍见神昏者,可先用通关散吹鼻取嚏以苏醒神志,并服玉枢丹以辟秽开窍。
针灸疗法:取合谷、曲池、外关、内关、风池、阳陵泉、中脘、丰隆、足三里。持续行针数分钟出针,口渴不明显,舌苔白腻者,可留针20分钟,间断行针,神昏者加十宣,十二井、人中、劳宫、涌泉。
注意事项:本证不属于热闭心包,其治疗不可用清心开窍之法,三宝对本证并不适宜。
附注:
儿科病证暑秽,属小儿暑温病。
多因暑邪与湿热秽浊之气同感秽浊上蒸蒙蔽清窍所致。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头痛而胀,胸脘痞闷,闷乱烦扰,甚至神昏耳聋。
治法:消利湿热,辟秽开窍,
方用六合汤、藿香生气散加减。
若秽浊之邪蒙蔽清窍,以神魂耳聋为主证者,可配合用通关散取嚏,或用玉枢丹辟秽开窍,或用苏合香丸温通开窍。
参考文献:
1、袁钟等.《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年
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1997年
3、陈佑邦等.《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4、马健.《温病学 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