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五精所并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黄帝内经》 概述: 五精为五脏所藏之精气,是五脏进行...
养生
名称: 五精所并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黄帝内经》
概述:
解读:
“五精所并”出自《素问·宣明五气篇》。“并”,《说文》云:“并,相从也。”《词海》释为“合”,故“并”有相从、聚合、汇合之意。对“五精所并”的发生原因,原文有明确阐述:“虚而相并者也”,即五脏精气的虚弱是精气“并”(聚合)的先决条件。具体地说,五脏中若有某一脏精气虚弱,则机体会调动其他部位(五脏以外)的精气汇聚于此脏。这是由于五脏的功能活动对于整个人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因五脏精气不足而导致五脏功能衰退,则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而一旦某脏精气不足,人体就会调动其他部位的精气汇集聚合于此脏,以保证和维持此脏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这实际上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五精所并”的实质所在。
应用领域:
1、五精所并的具体内容
(1)精气并于肾则恐
《灵枢·本神》曰:“肾藏精,精舍志。”志者,张景岳《类经》注曰:“意之所存,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肾精足,则脑髓充而志强,就能决断而处事,且付之于行动;若肾的精气虚弱,精气并于肾,则“志”失精养而虚弱,常见意念不定,遇事害怕,不能决断处事,概称为“恐”。所以说“精气并于肾则恐”。
(2)精气并于肺则悲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气,能辅助心君主血主神。肺的精气充足,心主血主神的功能也能得助而正常,则气血通利,神和志达,而有“喜”的神态;若肺的精气虚弱,精气皆并于肺,则心君失于辅助,易引起心气虚弱。《灵枢·本神》曰:“心气虚则悲”,悲乃心“不能喜”的神态。这就是“精气并于肺则悲”的缘由所在。
(3)精气并于肝则忧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为刚脏,又主疏泄升发,故具将军之性而出谋虑。如肝的精气不足,精气并于肝之本脏,则肝所主之神失于荣养,不仅不会有将军之刚性及谋虑之产生,且常忧郁寡言,愁闷不解。此即“精气并于肝则忧”之理。
(4)精气并于脾则畏
《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舍意。”又《素问遗篇刺法论》云:“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脾为精气营血生化之源,脾强则“意”有所养,使人善思强记,能谏议人事,明智周详。若脾的精气不足,精气遂并于脾,则“意”失于营,就会出现记忆减退、不耐思考、不能谏议、遇事畏难不前的异常神态。此即“精气并于脾则畏”之意。
(5)精气并于心则喜
《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心主神,心的精气充足,则心能主血主神,神和志达而有正常之“喜”。若心的精气不足,精气皆并于心,则神失所养,也会出现情志的异常,如“心气虚则悲”(《灵枢·本神》),即是表现之一。临床中也可见到“喜”,那就是喜笑无常,多出现在癫狂之病中;此病也有因心气虚、心阳虚所致者,如《素问·腹中论》曰:“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灵枢·通天》亦云:“阳重脱者易狂。”悲与喜皆可因心的精气虚所致,只是前者往往较轻,后者似更严重。
2、五精所并的机理
对“五精所并”这条经文,周学海直言:“此条铸词最精”,历代医家亦有不同注解,大致可分为相生相克说、余脏皆并说、相乘说、精气相侮说、相乘相侮说和行文错简说等6种。
(1)相生相克说
主要以杨上善为代表,认为“精”指命门(肾)所藏之精。其言:“精,谓命门所藏精也,五藏之所生也。五精有所不足,不足之藏虚而病也。五精有余,所并之藏亦实而病也。命门通名为肾,肝之母也,母实并子,故为忧也。心为火也,精为水也,水克于火,遂坏为喜。肺为金也,水子并母,故有悲怜。精并左肾,则肾实生恐。脾胃土也,被克生畏”。按其解释,肾脏精气有余则根据相生规律并于肝和肺,根据相克规律并于脾和心而发生情志病变。此说在于强调人体精气的平衡状态,不足或有余皆可因偏而致病,且影响及五脏。然而,把生理方面的五行生克规律用到病理机制上,混淆了生理和病理界限,是不妥当的。而且其言“五精有余,所并之藏亦实而病也”与《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所言的“虚而相并”亦不同,有待商榷。
(2)余脏皆并说
主要以马莳、高士宗为代表,如马莳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之说,认为五脏之中,一脏亏虚,其余四脏之精气皆相并之,而表现为本脏之志发作,无法自控。然此说与《阴阳应象大论》的五脏之志不能完全相符。对此马莳虽有所疑虑,但仍把其解释“并于肝则忧”而不为“怒”,是因“肺气得以乘之”;“并于脾则畏”而不为“思”,是因“思过则反畏”,此种说法似有牵强之意,难以令人信服。
(3)相乘说
主要以王冰、张景岳为代表,他们认为“五精所并”是具有承制关系的两脏相并而产生情志病变。如张景岳认为“脏气有不足,则胜气得相并也”,“并于心者,火之气也,气并于心则神有余,故其志为喜,然《本神》篇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正以心火实而乘肺金也”,“气并于肺,则乘肝而为悲哀,肝之虚也”,“气并于肝,则乘脾而为忧,脾之虚也。《本神》篇曰: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气并于脾,则脾实乘肾,故为畏。《本神》篇曰:肾,恐惧而不解则伤精”,“气并于肾而乘心之虚,则为恐”等。按其解释,精气并聚于一脏,使其精气充实而其所胜之脏虚,故乘之而发病,但为什么心、肺、肾三脏实而相乘,出现本脏所主情志的改变,而肝、脾两脏实却不出现本脏情志怒和忧(思)呢?对此,张景岳结合《灵枢·本神》以解释,但《本神》原文为“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而“恐惧而不解则伤精”则见于其后的段落,所以,依其推理,气并于脾则为“怒”而非“畏”了,于理也有所不通。
(4)精气相侮说
主要以张志聪为代表,他把精气分为阴精和阳气,认为心为阳脏,心虚则阴精并之而为喜;肾为阴脏,肾虚则阳气并之而为恐。其余肺、肝、脾三脏皆依据《本神篇》,认为是一脏虚则其所胜之脏相侮,而出现情志病变。即:“肝,悲哀动中则伤魂,肺虚而肝气并于肺则悲”,“脾,忧愁不解则伤意,肝虚而脾气并于肝则忧”,“恐惧不解则伤精,脾虚而肾气并于脾则畏”,此说的特点在于把精气分为阴精和阳气来解释心虚与肾虚致病,而用五行相侮理论来解释其余三脏,颇有新意,然有所臆测,似有强加古人之嫌。(5)相乘相侮说
此说见于方药中、李俊龙先生的《谈“虚而相并”》一文,他们依据《黄帝内经》和历代观点,结合临床实际,认为“虚”字包含着相对的概念,脏器之间就是由于一脏虚而它脏相对偏实,通过五行乘侮互相偏并,从而出现较为复杂的症情。故而他们把这段经文分成两种解释:一种是其所不胜之脏乘本脏虚而相并:肾虚则脾乘之而表现出肾的本脏之志“恐”,心虚则肾乘之而“喜”,肺虚则心乘之而“悲”;另一种是其所胜之脏反侮本脏而相并:肝虚则其所胜之脏脾反侮之而表现脾的本脏之志“忧”,脾虚则肾反侮之而“畏”。总之,“虚而相并”是一脏虚,其所不胜之脏可乘而并之,其所胜之脏亦可反侮而并之,两方面皆可相并。此说强调人体是一个五脏相关的整体,疾病的变化和表现虽复杂,但有规律可循,这在中医辨证论治中颇有应用价值,提示我们在临证当中,应根据患者症情,探究原发病脏和继发病脏以准确定位和定性。
(6)行文错简说
明代医家楼英持此观点,其认为“‘忧’当作‘怒’,‘畏’当作‘思’”,郭霭春在《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也说:“则忧,张琦说:‘忧当作怒’⋯⋯则畏,‘畏’字误,疑当作‘思’,‘畏’、‘思’篆文形似致误。如作‘畏’,与下文‘并于肾则恐’无别”。而对于条文末的“虚而相并者也”六字,也有人认为并非原文,《灵枢·九针论》“五并”条下即只言“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郭霭春言:“《太素》作‘是谓精气并于藏也’,沈祖緜说:律以上下文,是为五病,是为五恶,是为五液等文,则此‘是为五并’下不当增‘虚而相并者也’句,此乃注窜入正文无疑”。《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亦云:“虚而相并者也:据上下文例,此六字疑为后人注文”。
参考文献:
1、张愈,伍后胜.《中国疗养康复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
2、王国为,夏洁楠,侯江淇,丁毅,徐世杰,浅析“五精所并”理论与中风证治,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4年8月,第29卷,第8期
3、王长荣,《内经》“五精所并”新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9月第22卷第5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