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五痰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儒门事亲》 概念: 五种痰证的总称 概述: 五痰为我国古...
养生
名称: 五痰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儒门事亲》
概念: 五种痰证的总称
概述:
解读:
1、指风痰、热痰、湿痰、酒痰、沫痰。又指风痰、热痰、湿痰、酒痰、食痰。上述两种五痰,均见《儒门事亲·治法杂论》。
2、指风痰、热痰、寒痰、气痰、味痰。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方书皆曰五痰,何谓也?答曰:所谓风痰、寒痰、热痰、气痰、味痰。”味痰又名酒痰。
3、指风痰、湿痰、燥痰、热痰、寒痰。《医宗必读·痰饮》:痰有五,“在脾经者,名曰湿痰。”“在肺经者,名曰燥痰。”“在肝经者,名曰风痰。”“在心经者,名曰热痰。”“在肾经者,名曰寒痰。”
五痰是古代医者们从痰的定性角度对痰证进行的分类,具体分类上略有出入。现代中医学者对痰证的研究综合了古人的看法,从定性角度具体分为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火痰,郁痰,食痰。且对痰证的研究不仅从定性角度分析,还要综合定位,因为五脏皆可生痰。
应用领域:
(一)寒痰
1、发病条件:外感寒邪,素有痰疾,或阳虚寒湿相搏为痰,或脾肾阳虚,水泛为痰。
痰证具备寒邪性质:寒属阴邪,其性清冷,凝滞主痛,收引挛缩。
2、症候特点:喘咳痰白清稀,形寒肢冷,苔白润,脉滞弦,或足膝酸软,骨节冷痛,腰背强痛,或面黑清冷,肢软便溏,呕逆吐酸,四末寒冷,其痰有黑点,量多而稀。
3、治法:温肺化痰,或温经通脉以散寒痰,或健脾温肾化痰。
(二)热痰
1、发病条件:素有痰疾,因“饮食辛辣烧炙煎煿,熏裀厚褥及天时郁勃”而诱发,或七情郁热,热灼津液而成痰。
痰证具备热邪性质:热性燔灼,耗散津液,痰热相搏,易扰心神。
2、症侯特点:咳嗽气粗,痰黄而稠,吐而不畅,口干唇燥,痰热扰心,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昏痉抽,舌红苔黄腻,脉滑有力。
3、治法:清热化痰。
(三)湿痰
1、发病条件:外感湿邪,内与体中之水液交凝积聚成痰;或饮食不节,脾胃乃伤,湿聚成痰;或中气不足,水湿运化无力而聚成湿痰之证。
痰证具备湿邪性质:湿属阴邪,其性重浊,留着粘滞,伤阳遏气,易因伤脾气。
2、症侯特点:胸腹满闷,恶心呕吐痰涎,咳喘痰白量多而粘,或黄易出,纳呆便溏,身重而软,倦怠喜卧,头重如裹,脘腹疼痛,妇女可见带下、不孕。
3、治法:燥湿化痰。
(四)风痰
1、发病条件:外感风邪,触动痰疾,或因风热拂郁而发或内伤郁热生风酿痰。
痰证具备风邪性质:风为阳邪,轻扬浮越,善行数变,变幻百端。
2、症侯特点:恶风咳喘咳痰,或肢体游走作痛,皮下肿起,麻木不仁,肢颤身痒,瘫痪失语,或神识昏乱,失语,或为眩晕头痛,或为癫、狂、痉、痫。临床多见肥胖,咳痰多,喉中痰鸣,舌苔滞腻,脉弦滑。
3、治法:疏风化痰,或熄风化痰,或搜风涤痰。
(五)燥痰
1、发病条件:外感燥邪,干于肺家,燥痰作成,或肺肾阴亏,灼津化燥生痰。
痰证具备燥邪性质:燥性干燥,伤阴伤津,易伤肺胃。
2、症候特点:秋燥肺咳,咳多痰少色白,或咯出如米粘状痰,涩而难出,或咽干鼻燥,心烦口渴,皮毛干燥,咳嗽喘促少痰或无痰,脉细涩而数,苔黄,或黄腻少津不润。
3、治法:润燥化痰,或滋阴润燥化痰。
(六)火痰
1、发病条件:可由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致,也可因风寒湿燥,入里化热化火而成,或由脏腑机能失调或情志过激而变生。
痰证具备火邪的性质:火性炎上;迫血妄行,炼津暴烈,痰火相结,积久交固,易扰心神。
2、症候特点:咳嗽咯痰少而坚成块,或呈灰黑色,或痰带血丝,口唇干红,面赤心烦,嘈杂易饥,夜寐不安,甚为狂躁,神昏谵语,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降,苔黄腻燥,脉洪滑有力,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七)郁痰
1、发病条件:素蕴痰疾,因事逆意,或七情拂郁,气滞痰留,痰阻气行,痰郁互结。
痰证具备肝郁的性质;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常因精神因素诱发或加重,气滞痰凝常伴血瘀。
2、症侯特点:胸胁不适,脘腹痞满,闷胀,痛无定位,或喉中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形如破絮,状如梅核,或为肿物作瘤,每因情志波动而加剧,妇女可见乳核胀痛,脉弦滑。
3、治法:解郁化痰,或兼以舒肝理气。
(八)食痰
1、发病条件:饮食不洁或偏食,过食肥甘厚味,宿食积滞,痰食互结。
痰证具有食积性质:宿食停积,肠胃乃伤。
2、症候特点:咳嗽多痰,恶心呕吐,吐出痰食夹杂,嗳腐吞酸,胸闷不舒,脘腹胀痛,食则痛甚,泻则痛减,舌苔厚腻,脉沉滑。
3、治法:消食导滞化痰。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侯天印.《痰证论》: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