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术语
None
名称: 下燥治血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临证指南医案》 概念: 指下燥侧重从阴血治疗 概述:...
养生
名称: 下燥治血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临证指南医案》
概念: 指下燥侧重从阴血治疗
概述:
解读:
下燥治血,语出《临让指南医案·燥门》:“上燥治气,下燥治血,以此定评。”下燥,指病在肝肾。因“肝藏血”、“乙癸同源”故下燥治血指下燥侧重从阴血治疗,实指治肝肾之阴而言。
应用领域:
“下燥治血”,血者阴之属,指阴血律液之类也。燥邪日久,势必损及肝肾之阴,是为下燥。肝肾为阴血藏匿之脏,肝肾受损者乃指其阴精血液受损,此或由汗、吐、下过剧,或失血过多,或久病精血内夺等等造成。其症常见口咽干燥,皮肤干糙,毛发失荣,肌肉枯瘦,溲少便结,其因燥甚而虚火下炎者更可见头晕目眩,耳呜耳聋,或五心烦热,或腰脊酸软,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夜寐不宁,其脉沉细而数,舌红少苔。因其伤在下焦肝肾阴血,其治自宜以滋养肝肾之阴为重点,伍以清润肺金之品,亦乃金水并调之法,常用百合固金汤、参麦六味饮之类,方以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阴血,阴血足,阳不偏亢则燥火不灼,更以百合、玄参、麦冬、沙参、贝母等润肺滋燥,肺阴得滋则上源不绝而保证可愈。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彭泽帮、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1月
2、刘静远.《中医名谚阐释》: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3、曹洪欣,刘保延总主编;李剑,曾召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