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
None
名称: 地机穴别名: 脾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隶属: 足太阴脾经 位置: 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
养生
名称: 地机穴
别名: 脾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隶属: 足太阴脾经
位置: 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主治: 痛经、崩漏、月经不调、腹痛、腹泻、疝气、小便不利、水肿
功能: 温中散寒,固精止遗,调经止带。
操作: 直刺1-1.5寸
主要配伍: 配血海穴可调经
概述:
名词释义:
功能作用:
温中散寒,固精止遗,调经止带。
定位:
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详细主治:
1、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2、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
3、疝气。
4、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详细操作:
正坐或仰卧,于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阴陵泉穴)直下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应用于胃痉挛、食欲减退、月经不调、白带多、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腰痛、遗精、精液缺乏。
2、现代研究,有人实验观察针刺对胰岛素分泌情况,结果表明针刺曲池、地机等穴,可引起胰岛素分泌功能亢进。而针刺足三里未见胰岛功能有明显变化,说明地机等穴对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有密切关系。
配伍:
1、配中极穴、三阴交穴治痛经。
2、配梁丘穴、中脘穴主治急性腹痛。
3、配阴陵泉穴、水分穴、幽门穴、小肠俞穴治不嗜食。
4、配阴包穴、至阴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治小便不利。
5、配阴陵泉穴、下脘穴治腹坚硬。
相关论述:
1、《针灸大成》:“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胁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女子症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
2、《针灸甲乙经》:“在膝下五寸”。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