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
None
名称: 耳迷根耳穴别名: 中耳根 隶属: 耳穴 位置: 耳背与乳突交界的耳根部 主治: 胆囊炎、胆石...
养生
名称: 耳迷根耳穴
别名: 中耳根
隶属: 耳穴
位置: 耳背与乳突交界的耳根部
主治: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
功能: 疏肝利胆,通络止痛,健脾宁心,祛风止痒。
操作: 针法,耳穴压疗法,耳穴注射疗法,刺血法,电针,按摩等
主要配伍: 配肝、胆、胰、胆管治胆囊炎
概述:
功能作用:
定位:
详细主治:
详细操作:
可用毫针法,埋针法,耳穴压疗法,耳穴注射疗法,刺血法,电针,按摩等。
1、毫针法:针0.5寸,有针感时耳有蚂蚁走感和热胀感觉,留针5-10分钟。
2、埋针法:1、治胆囊炎。揉搓数分钟后使其充血。按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将耳背拉平,中指顶于下,右手持刮脸刀片,用刀尖划血管,流血2-3毫升即可。然后擦去血迹,盖上敷料,贴上胶布。术后1周勿被水浸,以防感染。2、治胆石症。以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持0.5寸毫针顺时针方向捻转进针,待局部产生热、胀、麻、重感即可,每次取一侧耳穴。3、治腹泻。耳针同时捻转与提插,留针10分钟。
3、耳穴电机冲击法:治胆囊炎。选用山西平遥卜宜仪器厂JJ202型或JJ301型中国经络诊疗器探头在相应耳穴探测电阻点,进行电冲击治疗,波型以疏密为主,痛甚则调以单调波型。每日一次,每穴10分钟。
4、耳穴压疗法:治胆石症。将王不留行子1粒置于0.25厘米×0.25厘米大小的风湿止痛膏(或关节止痛膏)上,压贴在耳穴处。每2日左右交换1次。
5、耳穴注射疗法:治腹痛。对耳迷根穴分别给予0.5%奴夫卡因或维生素K3注射液,每穴0.3毫升,双侧同时注射。按摩时用食指指腹按压耳迷根穴1-2分钟。
配伍:
1、配肝、胆、胰、胆管治胆囊炎。
2、配内分泌、交感、皮质下、神门治胆石症。
3、配内鼻、外鼻、腹、心治鼻塞、心动过速、腹痛等。
相关论述:
1、《中医学》:“耳迷根,耳壳背面与乳突中点交界处(相当于膈穴水平的耳根部)。”
2、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卫生员何循真在《新医学》1972年第6期“针刺‘耳迷根’穴治疗3例胆道蛔虫症”一文中说:“耳迷根穴 在耳背根部中点,耳壳外拉时可见一凹陷处即是,暂取名为‘耳迷根’穴。针刺时可用1寸银针,对准耳道门方向刺入,得气时有蚁走感和耳热、耳胀感。针刺深度5分左右,留针5-10分钟。一般先针刺一侧,如病人在5分钟内仍未止痛,可再针另一侧,留针10-15分钟,多可奏效。曾用此法治疗3例胆道蛔虫症的病人,均收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
3、《针刺麻醉》:“耳迷根 解剖部位:耳廓背面与乳突中点的交界处,相当于耳轮脚水平的耳根部。”
4、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腧穴学》:“耳迷根:在耳软脚后沟的耳根处。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鼻塞,心动过速,腹痛,腹泻。”[1-8]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