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
None
名称: 肺俞穴别名: 肩中外俞、肺念 出处: 《灵枢·背腧》 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 脊柱区,...
养生
名称: 肺俞穴
别名: 肩中外俞、肺念
出处: 《灵枢·背腧》
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 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骨蒸潮热、盗汗、瘙痒、隐疹
功能: 养阴润肺,清热补虚,开窍醒神。
操作: 斜刺0.5-0.8寸
主要配伍: 配列缺穴治百日咳
概述:
名词释义:
穴为肺脏之气转输、输注之处,是治肺疾之重要腧穴,故名肺俞。
功能作用:
养阴润肺,清热补虚,开窍醒神。
定位:
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3、4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3、4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第3、4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详细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病证。
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3、瘙痒、隐疹等皮肤病。
详细操作:
俯伏,于第三胸椎棘突下间身柱穴旁开1.5寸处取穴。斜刺0.5-0.8寸。热证宜点刺放血。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外感咳嗽、肺结核,肺炎,肺出血,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心内外膜炎,自汗,盜汗,皮肤瘙痒,口颊炎,呕吐酸水,腰背痛,小儿营养不良等。
2、现代研究,针刺或电针肺俞穴,使肺功能得到良好改善,增加肺通气量,针麻手术患者开胸后一侧肺通气量能代偿性增加。针刺肺俞可调整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使大多数支气管哮喘病人停止发作,或显著减轻。用胶性钙注射迎香、肺俞穴,可防治气管炎,不但有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也很好。
3、有实验表明,针刺肺俞穴可延续动脉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斑状的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
4、针刺肺俞穴,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增加。
5、对血细胞也有一定影响,如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等穴,治疗热带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针后嗜酸性白细胞逐渐下降,效果十分显著。
配伍:
1、配太渊穴治肺胀。
2、配阴都治盗汗寒热恶寒。
3、配心俞穴、膈俞穴治小儿龟背,灸各三壮,炷如小麦大。
4、配膻中穴、支沟穴、大陵穴治肺壅咳嗽。
5、配列缺穴治百日咳。
6、配督俞穴、脾俞穴、丰隆穴、中脘穴、气海穴、足三里穴治支气管扩张。
7、配膏肓穴治浸润性肺结核,艾炷灸,每日灸3-5壮,每周二次,三月一疗程。
8、配天突穴治咳嗽连声。
9、配膏肓俞穴、足三里穴、四花穴治骨蒸潮热。
10、配复溜穴、譩譆穴治盗汗。
11、配中脘穴、三里穴治虚劳吐血。
12、配天突穴、身柱穴、督俞穴、尺泽穴、太渊穴、足三里穴、廉泉穴、鱼际穴、天柱穴治喉痹。
13、配气户穴、太渊穴治肺痿。
14、配列缺穴、尺泽穴、彧中穴、乳根穴、足三里穴治咳嗽。
15、配巨阙穴治胸满。
配大椎穴、至阳穴、脾俞穴、中脘穴、石门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涌泉穴、中脘穴治黄疽。
相关论述:
1、《医经理解》:“俞者言其气之所输也,凡背上俞穴,皆去脊中各二寸,若除脊骨言之,则一寸五分也。肺俞,在第三權下。”
2、《孔穴命名的浅说》:“肺俞,俞与腧、输通。穴之在背脊者为俞,言经气之所委输。肺俞,有主肺病之义。”
3、《灵枢·背腧》:“肺俞在三焦(椎)之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