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
None
名称: 睛明穴别名: 泪孔、命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 位于面部,目...
养生
名称: 睛明穴
别名: 泪孔、命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 位于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干眼症、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悸、怔忡
功能: 明目利窍,散风泄火。
操作: 紧靠眶缘直刺0.5-1寸
主要配伍: 配行间穴治雀目肝气
概述:
名词释义:
功能作用:
定位:
解剖:
详细主治:
1、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干眼症等目疾。
2、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
3、心悸、怔忡。
4、为眼科常用要穴。
详细操作:
正坐或仰卧,于目内眦向内0.1寸,再向上0.1寸处,近目眶骨内缘处取穴。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刺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遇到阻力时,不宜强行进针,应改变进针方向或退针。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针具宜细,消毒宜严。禁直接灸。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近视、远视、散光、色盲、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青光眼、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角膜白斑、翼状胬肉、面瘫、迎风流泪、眼球充血或搔痒、鼻塞、腰痛等症。
2、此穴为眼科常用要穴,统治一切眼病,临床观察对急性腰疼有效。
3、现代研究,实验报告,针剌睛明穴,可使心率减慢。
配伍:
1、配合谷穴、四白穴、光明穴、太阳穴、大骨空穴、小骨空穴治目生翳膜。
2、配肾俞穴、胃俞穴、心俞穴、百会穴等治目䀮䀮不明,恶风寒。
3、配光明穴、临泣穴、三阴交穴治雀目不能夜视。
4、配头维穴、临泣穴、风池穴治迎风流泪。
5、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合谷穴治赤眼肿痛。
6、配攒竹穴、太阳穴、风池穴、合谷穴治胬肉攀睛。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
2、《铜人针灸经》:“治攀睛,翳膜覆瞳子。”
3、《针灸大成》:“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流泪......小儿疳积,大人气眼冷泪。”
4、《玉龙经》:“在目内眦泪孔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