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
None
名称: 胃俞穴出处: 《脉经》 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 位于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
养生
名称: 胃俞穴
出处: 《脉经》
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 位于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多食善饥、身体消瘦
功能: 温中降逆,和胃止呕。
操作: 斜刺0.5-0.8寸
主要配伍: 配内关穴、膈俞穴、商丘穴治胃脘痛
概述:
名词释义:
功能作用:
定位:
解剖:
详细主治:
1、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肠病证。
2、多食善饥,身体消瘦。
详细操作: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癌、胃扩张、胃下垂、胃痉挛、肝炎、胰腺炎、肠炎、痢疾、黄疸、喘息、小儿夜盲、糖尿病、食欲不振、失眠、脊背痛。
2、现代研究,胃俞穴对胃肠蠕动有较好的调整作用,当胃蠕动减弱时,针刺胃俞可使蠕动增强。对胃溃疡愈合也较非穴位组有显著差异,促进溃疡的愈合。胃俞穴对心肌缺血的治疗也有较好疗效。针刺胃俞对内脏的镇痛作用较好。
配伍:
1、配中脘穴、脾俞穴、天枢穴、足三里穴、气海穴治胃中寒。
2、配中脘穴、内关穴、气海穴、间使穴、三阴交穴、膻中穴治呕吐清水。
3、配内关穴、膈俞穴、商丘穴治胃脘痛。
4、配下脘穴、足三里穴、膈俞穴、中脘穴、脾俞穴治返胃。
5、配中封穴、然谷穴、内庭穴、厉兑穴、隐白穴等治不思饮食。
6、配水分穴、天枢穴、神阙穴治泄泻。
7、配脾俞穴、天枢穴、神阙穴治痢疾。
8、配上脘穴、天枢穴、关门穴、足上廉穴治腹痛。
9、配中脘穴、肝俞穴、脾俞穴治腹胀。
10、配肾俞穴、神阙穴、水分穴、水沟穴、足三里穴等治水肿。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胃中寒胀,食多身体羸瘦,腹中满而鸣。”
2、《针灸大成》:“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翻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痛,胸胁支满。”
3、《类经图翼》:“小儿羸瘦食少。”
4、《医经理解》:“俞者言其气之所输也,……。胃俞,在第十二椎下。”
5、《孔穴命名的浅说》:“胃俞。有主胃病之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