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
None
名称: 阳池穴别名: 别阳 出处: 《灵枢•本输》 隶属: 手少阳三焦经 位置: 位于腕后区,腕背侧...
养生
名称: 阳池穴
别名: 别阳
出处: 《灵枢•本输》
隶属: 手少阳三焦经
位置: 位于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主治: 目赤肿痛、耳聋、喉痹、消渴、口干、腕痛、肩臂痛
功能: 疏调三焦,清热泻火,舒筋通络。
操作: 直刺0.3-0.5寸
主要配伍: 配合谷穴、侠溪穴、京骨穴治疟疾寒热
概述:
名词释义:
功能作用:
定位:
解剖:
详细主治:
1、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五官病证。
2、消渴、口干。
3、腕痛、肩臂痛。
详细操作: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疟疾、腕关节炎、流行性感冒、风湿热、扁桃腺炎、前臂肌痉挛或麻痹等。
2、现代研究,针刺阳池穴可使不蠕动战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给犬的“阳池”穴注射乙酰胆碱,可引起心率加快,如事先针刺“内关”,则可加强此效应。阳池穴对垂体-性腺功能有关,特别是性腺,卵巢功能有关,有避孕作用。
配伍:
1、配承浆穴、太溪穴、支正穴、照海穴、肾俞穴等治消渴。
2、配阳溪穴、肩髃穴、曲池穴、腕骨穴、合谷穴、鱼际穴治手腕无力。
3、配合谷穴、尺泽穴、曲池血、中渚穴治手臂拘挛、两手筋紧不开。
相关论述:
1、《医经理解》:“手背为阳,腕骨之上有如池焉,故谓阳池。”
2、《针灸甲乙经》: “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痛,阳池主之。”
3、《灵枢·本输》:“在腕上陷者之中。”
4、《针灸甲乙经》 :“在手表上腕上陷者中。”
5、《医宗金鉴》:“从中渚由四指本节直上行手表腕上陷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