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
None
名称: 太阴跷穴别名: 吕细、阴跷、太阴蹻 出处: 《外台秘要》 隶属: 经外奇穴 位置: 足部,内...
养生
名称: 太阴跷穴
别名: 吕细、阴跷、太阴蹻
出处: 《外台秘要》
隶属: 经外奇穴
位置: 足部,内踝下缘凹陷中,肾经照海穴微上方,左右计2穴
主治: 脚气、偏枯不能行、妇女不孕、阴暴出
功能: 舒筋活络,调经止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概述:
功能作用:
定位:
解剖:
详细主治:
详细操作:
临床运用:
相关论述:
1、《外台秘要》:“太阴蹻二穴,在内踝下向宛宛中是。黄帝三部针灸经并同人腧穴经,并无少阳维、太阳、太阴蹻三穴名。”
2、《太平圣惠方》:“阴蹻二穴,在足内踝下陷者宛宛中,是穴,主卒疝、小腹痛。病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女子不月水,惊喜悲不乐,如堕坠、汗出、面黑、病饥不欲食、妇人淋沥、阴挺出、四肢淫泺、心闷暴疟,及诸淋、目痛、小腹偏痛、呕逆、嗜卧、偏枯不能行、大风暴不知人、卧惊视如见星、尿黄水、小腹热、咽干也。灸三壮,针入三分。”
3、《针灸资生经》:“水原、阴蹻,主女不孕、阴暴出淋漏、月水不来、多闷心痛。”
4、《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云:“牙痛。风牙虫蛀夜无眠,吕细寻之痛可蠲,先用泻针然后补,方知法是至人传。吕细,在足内踝骨肉下陷中。针三分,大泻尽方补,痛定出针,灸二七壮。”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