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发热待查症状概述: 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r,FUO)是...
养生
症状名称: 发热待查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fever of unknown origir
主要病因: 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
常见症状: 发热、咳嗽、咳痰、寒战、尿急、尿频、皮疹等。
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血涂片检查、X线胸片、超声检查
发病部位: 皮肤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
症状-典型表现:
1、发热分度
根据口腔温度,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下列四度:
(1)低热:体温为37.3℃~38℃。
(2)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3)高热:体温为39.1℃~41℃。
(4)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脉搏和呼吸通常随体温升高而加快。—般说来,体温升高1℃,脉搏每分钟增加10次。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表现
(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临床上表现为疲乏、不适、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有时伴寒战等症状。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①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可有惊厥。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败血症、输液反应等。
②缓升型:体温缓慢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一般不伴有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2)高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的状态。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心率增快。此期持续时间因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异,可为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不等。
(3)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或药物的应用,使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正常。临床表现为患者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体温下降的方式有两种:
①骤降,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伴有大汗。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②渐降,体温于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3、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是将患者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描记在体温单上,用蓝线连接起来形成的体温曲线。热型有助于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和疗效。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达数天或数周。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达2℃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风湿热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经过数小时或数天后又突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渗出性胸膜炎、癌性发热等。
原因-总述:
原因-症状起因:
1、感染性发热
引起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等。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引起相应的疾病,不论急性还是慢性、局灶性还是全身性均可引起发热。感染性发热占发热原因的50%~60%。
2、非感染性发热
由病原体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发热称为非感染性发热。常见原因如下。
(1)吸收热
是指由于组织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和坏死组织吸收引起的发热。
①物理和机械性损伤:大面积烧伤、创伤、大手术后、骨折、内脏出血和热射病。
②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溶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③肿瘤性发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外的各种恶性肿瘤。
④血栓性疾病:静脉血栓形成,如股静脉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如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微循环血栓形成,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2)变态反应性发热
变态反应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称为外源性致热源,激活了致热源细胞,使其产生并释放白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引起的发热,如药物热、血清病等。
(3)中枢性发热
有些致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这类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颅内出血或颅内肿瘤细胞浸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感染后低热等。
(4)其他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痛风、严重脱水、因致热源引起的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原因-常见疾病:
结核病、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淋球菌性菌血症、肝脓肿、胆管炎、溃疡性结肠炎、盆腔血栓性静脉炎、肉芽肿性肝炎、肺栓塞等。
就医-家庭处理:
1、排除环境影响,识别发热
运动、沐浴、进食后可使身体产热增加,人体代谢增加,热量生成增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突然升高,都可使体温暂时轻度升高,因此,在测体温前,要避免这些因素。沐浴、饮水、进食需30分钟后,才能测试体温。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较青年人低。小儿代谢率高,其体温可较成人稍高。女性排卵期体温也有变化。一天内,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最高,但波动幅度不超过1℃。由于正常人的体温有以上变化,因此必须认真识别,才能确定体温是否正常,除外上述因素,体温若经常超过正常,应及时就诊。
2、正确测体温
擦干腋下,将体温表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将水银端放置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肘贴在胸前,测试10分钟后取出,看清度数,并做记录。腋下温度正常值为36-37℃。
3、家庭疗法
一些低烧、病情平稳的患者,可以在家自己采取一些措施:
(1)多喝水,由于发烧会导致水分流失和脱水,因此请多喝水、果汁或肉汤。
(2)注意休息,需要休息以恢复体力,而活动可能会使您的体温升高。
(3)穿着轻便的衣服,保持室温凉爽,并仅用床单或轻毛毯入睡,避免用厚棉被捂汗。
(4)可以用毛巾包裹的冰袋敷在头部、腹股沟或腋窝。适当时可给予温水擦浴或酒精擦身。
(5)监测患者体温、精神状态,如温度一直不降或出现加重情况,须及时就医。
4、高热惊厥入院前处理
6个月至5岁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烧引起的抽搐(高热惊厥),通常会导致意识丧失和身体两侧的肢体摇晃。如果发生,父母应该:
(1)将孩子平放在地上、床上;
(2)移除孩子附近的任何尖锐物体,避免孩子受伤;
(3)松开紧身衣;
(4)孩子的嘴里不能有任何异物,防止窒息。
(5)大多数抽搐会自行停止。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去看医生,以确定发烧的原因。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或持续高热,伴寒战。
2、伴严重头痛。
3、伴突然出现的异常的皮疹,迅速恶化。
4、伴精神萎靡,尤其是小儿可能出现不爱活动,不愿说话和交流。
5、伴精神错乱。
6、伴持续呕吐。
7、伴呼吸困难。
8、伴抽搐或癫痫发作。
9、伴剧烈的胸痛、腹痛或小便时疼痛。
10、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发热,伴咳嗽、咳痰、流涕等呼吸道感染表现。
2、发热,伴发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3、发热,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考虑尿路感染可能。
4、发热,伴关节痛。
5、发热,伴皮疹。
6、发热,伴皮肤紫癜、瘀斑、鼻出血等出血表现,警惕血液病。
7、有结核病史或结核病人接触史,长期反复出现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警惕结核病。
8、长期或反复单纯性发热。
9、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怀疑呼吸道感染,如肺、支气管炎症,可就诊于呼吸内科。
2、怀疑消化系统疾病,就诊消化内科。
3、怀疑尿路感染等,可就诊于泌尿外科、肾病科。
4、怀疑某些皮肤病,可就诊于皮肤科。
5、怀疑结核病等传染病,可咨询传染科、感染科。
6、怀疑血液系统疾病,可就诊于血液科。
7、单纯发热的病人可在发热门诊进行排查。
发热伴发危及生命的情况,请及时到急诊科处理。病情平稳者,应根据伴随症状选择不同的科室。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监测患者的体温,有时可能会测量血压、脉搏等,还会对心肺等相关部位进行详细的检查,建议患者就诊时着宽松的衣物。
3、发热的患者有时会比较容易烦躁,建议患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各项检查。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症状严重、年老体弱、未成年的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为了确保就医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建议患者提前采取一些简单的准备措施。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什么时候出现发热的症状的?症状持续了多久了?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
2、有没有加重或缓解的迹象呢?什么情况下会有加重或缓解?
3、您发热的症状是突然出现的呢,还是慢慢出现的?
4、您自己有监测体温吗,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5、您有没有疲倦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呼吸不畅、咳嗽咳痰、肌肉酸痛等症状?
6、近期有没有受凉?有没有不洁饮食史?
7、您近期有没有去过疫区,接触过其他患者吗?
8、以前有没有生过什么病呢,比如结核、风湿等?
9、以前是否有看过医生?接受了什么治疗?治疗效果怎么样?是否复发?
10、家人亲属有没有相似的症状?
11、发病以来,您的睡眠、饮食怎么样?大小便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出现发热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住院吗?
5、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我的疾病呢?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会有什么风险呢?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7、现在有确切的诊断吗?诊断是什么病呢?需要我怎么配合?
8、我身体还有其他的不适,会影响我这次的治疗吗?
9、平时生活中我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管理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10、如果可以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一般都会复查什么项目呢?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有无皮疹、消瘦、面部表情变化等,同时检查淋巴结有无肿大、甲状腺有无触痛、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然后检查患者有无肾区、肝区叩痛等,最后检查心脏和肺部状况,检查患者有无湿啰音、胸膜摩擦音,心率和心律是否正常。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如白细胞增加,多考虑细菌性感染、白血病等;白细胞减少,多考虑病毒感染、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及各种慢性炎症等。
2、尿常规检查
注意尿蛋白及红、白细胞,怀疑尿路感染时应作中段尿培养。
3、粪常规检查
必要时做致病菌的培养。
4、血沉
血沉的快慢对于判断结核病和风湿热的活动情况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5、血C反应蛋白(CRP)
其对鉴别感染与非感染性发热、判断组织损伤程度及鉴别炎性疾病的活动性均有重要意义。
6、血清酶学检查
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在阻塞性黄疸、肝癌时明显增高。肌酸磷酸激酶、醛缩酶明显升高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而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酶活性不高或仅轻微升高,故这两种酶的检测有助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与其他的结缔组织病相鉴别。
7、风湿免疫学检查
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应行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基膜抗体等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可提示近期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作为风湿热的一项指标。
8、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查
怀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炎时应此检查。肿瘤标志物当疑诊恶性肿瘤发热的患者可进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9、其他
有指征时作血涂片查疟原虫、回归热螺旋体、狼疮细胞等,或进行伤寒、钩端螺旋体等免疫学检查。必要时做血培养、脑脊液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胸部正侧位片对于肺炎、肺结核、肺脓肿及肺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有帮助。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肺不张、肺结核、肺气肿都具有典型的X线表现。胸部CT对肺癌、纵隔肿瘤、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梗死诊断价值较高。
2、磁共振
对于系统性血管炎所致的发热的诊断有帮助。磁共振能显示出受累动脉壁的病变及动脉壁的水肿情况,能够协助判断疾病是否活动。
3、放射性核素
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能够在疾病的早期,尚无形态学改变之前检测出局部病理组织的变化。它能够显示病灶的部位及的数目,对于发现临床上没有怀疑部位的病灶有诊断意义。
4、超声波检查
有助于肝、胆、胰、肾等脏器病变的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结合辅助检查的结果,一般可以确定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会注意询问与感染有关的病史、诱因和发病情况,如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包括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有无与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史、不洁饮食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并注意发病的季节与地区;发病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缓急和发病程度。然后医生会根据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热型,同时结合辅助检查,最终确诊。
诊断-鉴别诊断:
1、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发热
器质性发热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病因已于前述。功能性发热主要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其特点是: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其他表现。除排卵后低热、妊娠期低热以及在高温环境引起的生理性低热外,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1)原发性低热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在0.5℃以内。
(2)感染后低热
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这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对温度调定点的功能尚未恢复有关。如伤寒治愈后的低热。
(3)夏季低热
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发生于营养不良者或脑发育不全者。其特点是低热仅发生在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
2、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的特点
①起病较急,发热伴有寒战或无寒战。
②有全身不适感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③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0×109/L或低于5.0×109/L。
④可伴随出现呼吸道、消化道症状,肝脾淋巴结肿大,脑膜刺激征。
⑤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性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
⑥C-反应性蛋白(CRP)测定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或非感染性发热。
⑦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酯积分正常值0~37,增高越多越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
(2)非感染性发热的特点
①发热病程较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②长期发热但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
③伴有贫血、无痛性多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治疗-预计治疗:
体温≤39℃的发热,在病因尚未明确之前,无需处理发热,以免因退热治疗掩盖病情,降低机体抵抗力;体温>39℃的发热或发热时间过长者,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使体温下降,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治疗-一般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
对于临床怀疑感染性发热的患者,应积极留取标本,在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培养标本采取后,根据初步临床诊断,选择适合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如头孢类药物、阿莫西林等。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对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都具有抑制作用,对包括感染、结缔组织病、肿瘤在内的大多数病因引起的发热待查都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但不能长期滥用,以免诱发二次感染或延误治疗。
治疗-相关药物:
治疗-其他治疗:
物理降温:体温超过40℃者,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染性休克风险的超高热患者,可在应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分的蒸发,以达到快速降温、保护脏器的目的。
日常-护理原则:
1、高热者应卧床休息,低热者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活动。取自己感觉舒适的体位。
2、高热者可用毛巾包裹的冰袋敷在头部、腹股沟或腋窝处。适当时,可给予温水擦浴、使用乙醇进行局部物理降温或将患者放置在降温毯上。使用降温毯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并注意监测降温速度、皮肤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
3、调节室温,注意通风,使用电风扇增加空气流通。但应注意不要受风、受凉。
4、少量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
5、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包括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根据情况洗头、洗澡、擦身;家属应协助卧床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等。
6、遵医嘱服用药物,做好病情监测。注意监测皮肤颜色、体温、出入量、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等,特别是有无高热惊厥、心律失常等情况。
预防-注意事项:
1、定期检测患者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图上,以便观察体温变化曲线。
2、增加液体和营养摄入量。
3、使用退热处方药时遵循常规剂量时间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此产生的寒战及出汗。保持室温恒定,并且定期更换衣服及床单以使患者感觉舒适。
4、进行相关化验,如血常规、血培养、尿培养、痰培养及伤口分泌物培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