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大全
None
症状名称: 感觉障碍症状概述: 感觉是指各种形式的刺激作用于人体各种感受器后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
养生
症状名称: 感觉障碍
症状概述:
英文名称: sensory disturbances
主要病因: 神经传导通路发生病损或出现异常刺激
常见症状: 无外界刺激情况下,自觉身体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检查项目: 脑脊液检查、神经活检、脊髓CT、MRI、肌电图、脑电图、脑血管造影
发病部位: 其他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症状-典型表现:
1、抑制性症状
感觉径路受破坏或功能被抑制时,出现感觉缺失或减退。在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称完全性感觉缺失。如在同一部位内,只有某种感觉障碍而其他感觉保存,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1)感觉缺失
是指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患者对刺激不能感知,在同一部位各种感觉都缺失者称为完全性感觉缺失;如在同一部位内,某些感觉缺失,而另一些感觉正常者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2)感觉减退
指感觉的敏感度降低是对刺激感受力的低下,但程度上较感觉缺失轻。
2、刺激性症状
感觉径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时出现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或疼痛。
(1)感觉过敏
感觉阈值低下,指轻微刺激出现强反应,感觉过敏常见于浅感觉,尤其以痛觉过敏多见。痛觉过敏除了触觉刺激或痛觉刺激可引起外,温度刺激也可引起。
(2)感觉过度
一般仅对浅感觉而言,感觉过度具备潜伏期长、感受性降低、兴奋阈增高,刺激停止后在一定的时间内患者仍有刺激存在的感觉,即出现“后作用”。一般为强烈难受的感觉,常见于灼性神经痛、带状疱疹疼痛、丘脑的血管性病变等。
(3)感觉倒错
对剌激产生错误的感觉,如对痛觉刺激误认为触觉或其他刺激,感觉倒错在临床上少见,多数为浅感觉。
(4)感觉异常
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患者有蚁走感、麻木感、冷热感、潮湿感、震动感、肿胀感、电击感、束带感等。
(5)对位感觉
指当刺激一侧肢体时,对侧相对称部位也感到刺激。
(6)疼痛
根据疼痛的分布、范围、性质、程度是否发作性、以及加重和减轻等因素,临床上将疼痛分为以下几种:
①局部疼痛:指疼痛和病变部位相符。
②放射痛:当神经根、神经干受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局部,也可扩展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
③烧灼性神经痛:有烧灼样剧烈疼痛,常见于正中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
④反应性疼痛:是一种由压迫或牵伸神经干引起的疼痛,如直腿抬高试验。
⑤扩散性疼痛:刺激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神经分支产生的疼痛。
⑥牵涉性疼痛:是一种扩散性疼痛。内脏疾病刺激经交感神经传入交感神经干,再经后根进入脊髓后角感觉细胞,在该节段所投射到相应的皮肤分布区所发生的疼痛。
⑦幻肢痛:被截肢患者感到肢体仍在,并感到疼痛。
(7)癔病性感觉障碍
①感觉障碍呈多样性,浅深感觉同时全部减低或消失,其感觉障碍的区域各式各样。
②感觉障碍的分布不符合解剖生理学规律。
③易受暗示的影响或经暗示治疗很快恢复。
原因-总述:
末梢神经炎、脊髓外肿瘤、脊髓空洞症、外伤、脑干及脑血管病变、精神创伤等原因造成神经传导通路发生病损或出现异常刺激。
原因-症状起因:
1、末梢型
常见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损害时,末梢神经炎、中毒性神经炎、代谢性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等。
2、后根型
常见于椎间盘脱出、脊髓外肿瘤、脊髓空洞症、外伤等。
3、脊髓型
常见于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肿瘤、髓外肿瘤、外伤、脊髓血管病、脊髓压迫症、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空洞症、视神经脊髓炎等。
4、脑干型
常见于脑干血管病、脑干肿瘤、脑干炎症、外伤、先天性畸形、桥脑小脑角病变、脑干空洞症等。
5、丘脑型
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癫痫等。
6、内囊型
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等。
7、皮质型
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感觉型癫痫发作、炎症、外伤等。
8、癔病型
常见于精神创伤、精神刺激的过度敏感的人。
原因-常见疾病:
末梢神经炎、中毒性神经炎、代谢性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椎间盘脱出、脊髓外肿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病、脊髓空洞症、视神经脊髓炎、脑干肿瘤、脑干炎症、脑干空洞症、脑血管病变、癫痫等。
就医-急诊指征:
1、遭遇严重的外伤,突然出现感觉丧失。
2、既往有脑血管疾病,突发感觉障碍,伴剧烈的头痛、失语、偏瘫、意识障碍等。
3、出现其它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身体某部位对外界各种刺激的感觉缺失或减退。
2、身体某部位受到轻微刺激出现强反应,如轻微触碰就感觉难以忍受的疼痛。
3、外界刺激停止后,感觉持续存在。
4、感觉倒错,对痛觉刺激误认为触觉或其他刺激。
5、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有蚁走感、麻木感、冷热感、潮湿感、震动感、肿胀感、电击感、束带感等。
6、刺激一侧肢体时,对侧相对称部位也感到刺激。
7、伴肢体无力、尿便障碍等。
8、伴头痛、头晕、发热等症状。
9、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发生感觉障碍。
10、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建议患者提前做好清洁。
3、建议患者穿宽松的衣服,以便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具体是哪里出现感觉障碍?还有哪些症状?
2、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是突然发生的吗?
3、具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4、症状在哪些情况下会加重?在哪些情况下又会缓解?
5、既往是否有什么病史?是否有脑疾病、糖尿病、外伤?
6、之前有服用过什么药物,特别是具有麻痹效果的止痛药物?
7、是否长期酗酒?是否有酒精中毒史?
8、是否受到长期或强烈的冷热刺激?
9、是否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是否经常烦闷、忧虑或失眠?
就医-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感觉障碍?
2、严重吗?还能治好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住院吗?
4、推荐采用什么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
5、针对目前的病情,可以达到怎样的治疗效果?
6、治疗后是否可以正常生活?有没有后遗症?
7、治疗后还会复发吗?
8、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9、如何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10、是否需要复查?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应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如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检查,以初步判断感觉障碍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可能建议患者选做CT、MRI、脊髓椎管造影、脑血管造影、肌电图、脑电图等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神经系统活检。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时要求患者的精神状态良好、意识清醒,对检查能有正常表达的能力;检查前要让患者了解检查的方法和意义,争取患者的充分合作;检查时请患者闭目或遮住检查的部位;检查的顺序一般从感觉缺失区查至正常区;检查中注意左右侧相应部位和远近端的对比,必要时重复检查;检查中忌用暗示性提问,以免影响患者的判断;切忌参与检查者的主观成见;发现感觉障碍时宜用图表和人体轮廓图记录,以便重复检查时对比参考;检查时要注意区分感觉障碍的类型,如传导束型、节段型、神经根型或末梢型等及感觉障碍的程度;过度疲劳可使患者感觉域增高,一次检查时间不应过长,必要时可分几次完成检查。
1、浅感觉检查
(1)触觉:用棉絮在皮肤上轻轻擦过,在有毛发覆盖的区域可轻触其毛发。
(2)浅痛觉:可用普通的针灸针或叩诊锤柄端小针轻刺皮肤,嘱患者在感到微痛时作声,并确定患者感到的是痛感而不是尖物的触觉,必要时用针的尖钝两端交替刺激以核实。如发现有浅感觉异常的区域,需行多方向检查核实范围。
(3)温度觉:用装有冷水(5~10℃)及热水(40~50℃)的试管,交替接触皮肤,由患者报出冷或热。
2、深感觉检查
(1)关节位置觉:检查者被动活动患者的关节,询问患者其肢体所处的位置。检查者也可将患者肢体摆成一种姿势并保持,并嘱患者对侧肢体模仿。
(2)运动觉:检查者轻轻移动患者的手指和足趾,请患者说出移动的方向。移动幅度约50上下,发现障碍时再行加大。注意检查者的手指要放在移动方向的两侧,动作要缓慢,否则患者可能以压觉间接判断指趾移动的方向,造成运动觉无障碍的假象。
(3)振动觉:用振动着的音叉柄,通常为128Hz,置于患者的骨突起处,询问有无振动感觉。注意感受的时限,两侧对比,也可交替使用振动和不振动的音叉,检查其辨别辩别能力。
(4)压觉:用钝物交替轻触和下压患者皮肤,嘱患者鉴别。
(5)深痛觉:挤压肌肉或肌腱,也可压迫各主要神经干,询问患者有无痛感,观察其有无痛苦表情。
3、复合感觉的检查
(1)定位觉:患者闭目,检查者以手指或笔杆等轻触患者皮肤后,患者用手指点出刺激部位。
(2)两点辨别觉:患者闭目,用特制的钝角两脚规,将其两脚分开到一定距离,接触患者皮肤,逐渐缩小距离。如患者仍感到两点时再缩小距离。正常时全身各处敏感程度不同,指尖最敏感,背部、股、腿处最差。正常时指尖2~4mm,手掌8~12mm,手背2~3mm,前臂和上臂7~8cm。
(3)形体觉:患者闭目,将物品如钢笔、钥匙、硬币等置患者手中,让其只能用单手触摸,之后说出物品名称,可左右分别测试。
(4)重量觉:用重量相差至少一倍的两物体先后放入一侧手内,请患者区别。可两侧对比,有深感觉障碍时此检查无意义。
检查-实验室检查:
腰穿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对末梢型感觉障碍、后根型感觉障碍和脊髓型感觉障碍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或MRI
后根型和脊髓型应根据感觉平面选择脊柱CT或MRI;脑干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等应选择脑CT或MRI。
2、造影
后根型和脊髓型可做脊髓椎管造影;脑干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可做脑血管造影检查。
检查-病理检查:
必要时可做神经组织活检,对确定神经病损的性质和程度可提供较准确的证据。
检查-其他检查:
末梢型感染障碍应选择肌电图;脑干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感觉障碍应选择脑电图。
诊断-诊断原则:
感觉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排查神经病变的类型及发病部位。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了解感觉障碍出现的时间、发展的过程、传播的方式以及有无加重或缓解的因素;既往健康状况,如有无糖尿病、酒精中毒病史等。
(1)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突然发病,有偏身感觉障碍,以脑血管病多见。
(2)慢性发病者以肿瘤的可能性较大。
(3)青年人肢体痛、温觉消失,而运动和触觉正常,应考虑脊髓空洞症的可能。
(4)四肢末梢的麻木无力时,应考虑末梢神经炎。
(5)脊髓的锥体征阳性伴有以下肢为主的深感觉障碍时应考虑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2、身体状况
评估感觉障碍的部位、类型、范围及性质;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与精神状况,注意有无认知、情感或意识行为方面的异常;有无智能障碍;是否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及伴随症状,注意相应区域的皮肤颜色、毛发分布,有无烫伤或外伤疤痕及皮疹、出汗等情况。
3、心理及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是否因感觉异常而烦闷、忧虑或失眠;评估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家庭支持情况。
诊断-鉴别诊断:
不同类型、部位的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不同:
1、末梢型
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袜套样分布,可伴有相应区内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周围神经型
(1)障碍局限于某一周围神经支配区,如桡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受损。
(2)如单一肢体多处周围神经的各种感觉障碍,为神经干或神经丛病变。如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支)受损时,下颌(下颌角除外)、舌前2/3、口腔底部、下部牙齿和牙龈、外耳道及鼓膜等处皮肤及黏膜感觉障碍,同时伴有咀嚼肌瘫痪及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3、节段型
(1)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后根型):见于一侧脊神经根病变(如脊髓外肿瘤),出现相应支配区的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可伴有后根放射性疼痛即根性痛。如果累及前根还可以出现节段性运动障碍。
(2)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后角型):见于一侧后角病变(如脊髓空洞症)。表现为相应节段内痛、温度觉丧失,而触觉、深感觉保留。
(3)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前连合型):见于脊髓中央部病变(如髓内肿瘤早期及脊髓空洞症)使前连合受损,表现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4、传导束型
(1)脊髓半切综合征:表现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及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2)脊髓横贯性损害: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全部感觉障碍,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尿便障碍。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后期。
5、交叉型
表现为同侧面部、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并伴有其他结构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6、偏身型
脑桥、中脑、丘脑及内囊等处病变均可导致对侧偏身(包括面部)的感觉减退或丧失,可伴有肢体瘫痪或面舌瘫等。一侧脑桥或中脑病变可出现受损平面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丘脑病变时深感觉重于浅感觉、远端重于近端,常伴有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止痛药无效,抗癫痫药可能缓解。内囊受损可伴有三偏症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
7、单肢型
因大脑皮质感觉区分布较广,一般病变仅损及部分区域,故常表现为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缺失,有复合感觉障碍为其特点。皮质感觉区刺激性病灶可引起局部性感觉性癫痫发作。
治疗-预计治疗:
感觉障碍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待病情平稳后应尽快进行感觉功能的恢复;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心理康复和患者的再教育。
治疗-治疗方法: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因原发病所致的感觉障碍,要及早治疗原发病。
2、感觉功能的恢复
(1)局部麻木感、灼痛
有非手术疗法和手术治疗。前者包括药物(镇静、镇痛剂,维生素)、交感神经节封闭(上肢作星状神经节、下肢作腰交感神经节封闭)、物理疗法(干扰电疗法、超声波疗法、磁疗、激光照射、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电针灸等)。对非手术疗法不能缓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而对保守治疗无效和手术失败者,可采用脊髓电刺激疗法。
(2)感觉过敏
采用脱敏疗法。反复刺激敏感区可以克服敏感现象。若皮肤过敏不克服,就很难进一步作其他康复治疗,如夹板固定、肌力训练、作业治疗等。脱敏治疗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病人使用敏感区。告诉病人如果不使用敏感区,其他功能训练就无法进行。这种敏感是神经再生过程的必然现象和过程。二是在敏感区逐渐增加刺激。
(3)感觉丧失
在促进神经再生的治疗基础上,采用感觉重建方法治疗。用不同物体放在病人手中而不靠视力帮助,进行感觉训练。开始让病人识别不同形状、大小的木块,然后用不同织物来识别和练习,最后用一些常用的家庭器皿。
3、解除心理障碍
周围神经病损病人,往往伴有心理问题,担心病损后不能恢复、就诊的经济负担、病损产生的家庭和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有急躁、焦虑、忧郁、躁狂等。可采用医学教育、心理咨询、集体治疗、病人示范等方式来消除或减轻病人的心理障碍,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康复治疗。也可通过作业治疗来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
4、患者的再教育
首先必须让病人认识到单靠医生和治疗师不能使受伤的肢体完全恢复功能,患者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早期就应在病情允许下,在肢体受限范围内尽早活动,以预防水肿、挛缩等并发症。周围神经病损患者常有感觉丧失,因此失去了对疼痛的保护机制。无感觉区容易被灼伤、外伤。一旦发生了创伤,由于伤口有营养障碍,较难愈合。必须教育患者不要用无感觉的部位去接触危险的物体。对有感觉丧失的手、手指,应经常保持清洁、戴手套保护。若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应保护足底。无感觉区也容易发生压迫溃疡,在夹板或石膏内应注
意皮肤是否发红或破损,若出现石膏、夹板的松脱、碎裂,应立即去就诊。
日常-护理原则:
1、对有刺激性症状的感觉障碍患者的护理
保证患者所处的环境的安全,病室内不放置危险物品。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避免锋利物品、强光、高频声音等的刺激。可使用眼罩或窗帘遮挡阳光,减少视觉刺激。保持病室安静,限制探视,减少噪音刺激。
2、对有抑制性症状感觉障碍患者的护理
(1)注意患者肢体的保暖。
(2)慎用暖水袋,防止烫伤。使用热水时,指导患者用健侧的手先去试水温。
(3)给患者做知觉训练如用砂纸、毛线等刺激触觉,用冷水、温水刺激温度觉,用针尖刺激痛觉。
(4)用粗布或手刺激患肢,促进其感觉功能恢复,同时教会患者、家属促进感觉恢复的常用方法。
3、感觉障碍患者的生活护理及安全保障
(1)每日用温水擦洗感觉障碍的身体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感觉恢复。
(2)协助患者翻身,按摩骨突处,以免发生褥疮。
(3)保持患者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无渣屑,防止感觉障碍的身体部分受损伤。
(4)患者卧床时加床挡防止坠床。
(5)恢复期患者练习行走时应搀扶患者,并清除活动范围内的障碍物,保持患者活动范围内地面清洁干燥。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None
发表评论